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以科技之盾守护生命之光
“绵阳造”机器人“勇闯”核禁区
发稿时间:2025-09-17 08:56   来源: 绵阳日报

  四川贝克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耐辐射测量机器人

  □ 记者 尹秦 宋德平 见习记者 刘燚 实习生 李书仪 文/图

  在核工业领域,强辐射不仅威胁健康,更极大限制了人工排查、取样与应急处置的效率。如何既能深入禁区精准作业,又能保障人员绝对安全?一款由“绵阳籍”企业——四川贝克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耐辐射测量机器人,正在用科技的力量给出答案。

  9月16日,走进四川贝克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一台形似小型越野车的机器人——六轮独立驱动,摇臂式悬挂结构,让它可跨越200毫米障碍、攀爬爬升50度斜坡,在复杂核设施内部行动自如;它的“眼睛”是量程跨越七个数量级的γ探头,“手臂”是可更换的采样工具,“血液”是实时不间断的数据流。

  “这款机器人集移动、探测、取样、数据传输等功能于一体,是国内少数能在累积剂量不低于100Gy的强辐射环境中长期稳定工作的智能装备。”四川贝克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杰介绍,最大突破是真正实现了高度系统集成与耐辐射能力的双重跨越,尤其是搭载的γ探头量程跨越0.1μGy/h至100Gy/h,既可捕捉极微弱辐射信号,也能在高剂量条件下保持稳定。

  这样一台机器人的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项目初期,团队最头疼的是辐射对电子元件的干扰。“早期样机一进辐射场,控制系统就频繁崩溃,摄像头画面抖动、电机停转,甚至机械臂突然‘僵住’。”马杰回忆道,问题出在辐射对半导体材料的损伤。

  对此,团队没有走一味加强屏蔽的“笨重”路线,而是创新采用光纤编码器、磁电阻技术和迷宫式密封结构,既减轻重量,也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一次次模拟测试、一次次真实场景验证,机器人终于实现了在强辐射中“看得清、抓得稳、传得回”。

  目前,该机器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处理项目,工作效率达人工3倍以上,有效避免人员进入高风险区域。

  不止于核工业,它可以在多领域发挥“铁甲卫士”作用。在核应急响应时,它可作为先锋深入事故核心区,实时回传辐射数据、采集污染样品;在铀矿勘查、核医学部门、高校实验室,甚至反恐排查场景中,它都能代替人工执行监测和取样任务,大幅提升作业安全边界。

  相比于动辄几百万元的进口设备,这款国产机器人在实现相当甚至更优性能的同时,成本不足同类进口产品的一半。更关键的是,它具备完善的本地化服务与快速定制能力,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灵活调整探测配置和取样方式,真正贴合中国核工业的实际需求。

  “这不只是一台机器,更是一套移动的安全解决方案。”马杰表示,这款耐辐射测量机器人并非单一产品,而是公司智能装备系列产品的开端。现已规划了完整的产品线和发展路线图,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推出多种型号的耐辐射机器人,覆盖不同应用场景和性能需求,这些产品将形成从小型侦察机器人到大型作业机器人的完整谱系。

  随着智能装备不断普及,传统主要依赖人工排查与定期维护的核安全管理模式,正悄然发生变革。在这条用机器人替代人进入禁区的道路上,四川贝克哈德公司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正如企业所坚持的理念:辐射无情,科技有光;这不仅是机器人,更是一面守护生命的盾牌。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