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

自然教育研学活动

自然教育导赏员专业能力提升培训

民宿管家培训课堂

劳务协作让村民生活更幸福
□ 记者 任露潇 文/图
日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栏目将镜头对准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关坝村,深度报道其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民”的转型奇迹,将这个藏在岷山深处的村落推向全国视野。
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的典范,关坝村的蜕变并非偶然——依托东西部协作资金注入与政策支持,木皮藏族乡以自然教育研学为核心引擎,串联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正全力打造县城经济发展融合区的“补给站”,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木皮藏族乡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全乡森林覆盖率高达64%,境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小河沟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是珍稀物种的“天然庇护所”。但曾几何时,这里也面临“守着绿水青山难寻金山银山”的困境。随着东西部协作战略的深入推进,平武县2025年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及东西部协作资金专项划拨120万元,落地木皮藏族乡自然教育能力提升建设项目,为这片土地带来发展新机遇。
该项目以硬件升级为基础,精准破解乡村文旅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在木皮藏族乡场镇,200米长、1.6米宽的彩色透水混凝土自然教育研学小径蜿蜒延伸,成为串联自然景观与研学站点的“生态纽带”;460米场镇街道围绕“木皮蜜蜂”特色元素完成整体改造,蜂蜜主题雕塑、科普彩绘遍布街巷,浓厚的自然教育氛围扑面而来;关坝村基础设施及配套全面提档升级,熊猫谷道路新增300米错车道并拓宽1.5米,彻底解决了研学团队与游客的通行难题。“以前路窄,大巴车错车都难,现在道路通畅了,上周一下子接待了3个研学团!”关坝村村民孟大姐的话语里满是喜悦。
硬件升级的同时,东西部协作资金更推动木皮藏族乡构建起“一核三线”的自然教育研学体系,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项目将原木皮小学改建为“岷山(平武)木皮自然教育研学大本营”,配套全日制研学餐厅、游客接待中心、多功能研学会议室及9D影视教学厅,以新建温泉酒店为核心,辐射带动三条特色线路——
关坝村主打森林巡护露营、水獭探寻等8个特色课程,培育12名自然科普研学导览员,已开展20余次自然教育活动,培训400余人次;
金丰村依托张玉波博士的科研成果,打造猫熊谷中蜂科普教育产业线,开发“神奇的蜜蜂”精品课程,搭建蜜蜂主题宣教平台,让游客在观察蜂群、采收蜂蜜中了解生态循环;
小河村则结合赤落山、小河沟省级自然保护区资源,通过“站地合一”模式,将生态观光与保护教育相结合,实现“看风景”与“学知识”的双重体验。
“以前孩子只在课本上见过水獭,现在跟着研学导师在河边观察、记录,还学会了制作生态手账,这种体验太有意义了!”来自绵阳的家长李女士带着孩子参加完关坝村的研学活动后,对课程赞不绝口。据统计,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接待研学旅行学生4000人次,年研学旅行收入可达80万元,同时吸引2000人次游客前来观光,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消费收入60万元。
东西部协作的“外力”更激活了木皮藏族乡产业融合的“内生动力”。全乡围绕自然教育研学,推动“自然教育+森林康养+白马文化+精品民宿”多元业态融合,打造县城旅游接待“补给站”与网红打卡地。目前,全乡已建成蜂蜜加工厂1个、养蜂专业合作社3个,开发出获得“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认证的关坝蜂蜜,借助研学活动实现“产销对接”;白熊谷乡村旅游开发专业合作社运营3家精品民宿,配套中药材产品体验馆、文创产品展示厅,让游客在研学之余,既能感受白马藏族的民俗文化,又能带走原生态的农特产品。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木皮藏族乡还依托东西部协作搭建的资源对接平台,积极引入外部智力与社会资本。乡党委政府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合作研发自然教育课程,与经开区共建青少年自然教育基地,预计每年输送2.5万名学生参与研学;与西华师范大学合作建设应届生实训基地,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成功招引绵阳白熊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在关坝村建设桶装饮用水生产基地,让“绿水青山”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为村民手中的“金山银山”。
“以前靠伐木、采药谋生,现在当巡护员、研学导师,不仅收入稳定了,还能守护家乡山水,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关坝村村民高明斌曾是猎人,如今转型为养蜂大户和研学辅助导师,年收入较之前翻了两番。截至目前,自然教育产业已带动当地120余名脱贫人口就业,预计每年为村民增加农产品、手工艺品销售收入40万元,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有成效、群众增收有渠道”。
如今的木皮藏族乡,研学团队穿梭于森林课堂,游客驻足于蜂蜜主题街道,白马藏族同胞载歌载舞迎接远方客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正如《焦点访谈》所报道的,关坝村的转型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共建共享共护”的生动实践,而木皮藏族乡则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将这一实践延伸为“自然教育研学推动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随着项目持续推进,这里将为全国同类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木皮经验”。
记者手记
山海携手迈向共同富裕
当岷山深处的关坝村研学小径迎来首批跨省团队,当平武农户通过直播将蜂蜜销往全国,衢江与平武的东西部协作正书写着“山海互助”的新时代答卷。这场跨越千里的协作,既非简单的资金注入,也非单一的项目援建,而是以精准施策激活内生动力,用资源互补破解发展难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产业协作是协作帮扶的核心引擎,更是实现“造血式”发展的关键。衢江—平武协作精准锚定生态优势,投入120万元专项资金打造自然教育研学项目,通过200米研学小径串联景观、460米蜂蜜主题街道营造氛围、熊猫谷道路拓宽破解瓶颈,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一核三线”体系更让研学产业多点开花:关坝村的森林课程、金丰村的蜜蜂科普、小河村的生态观光,预计年增收可达140万元,带动120余名脱贫人口就业。这种“生态+文旅”的产业赋能模式,正是协作双方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的生动体现。
人才培育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造就“带不走”的发展力量。产业升级离不开技能支撑,衢江—平武劳务协作直击劳动力技能短板,开设焊工、直播营销、自然教育导赏员、民宿管家等10余个特色工种培训,900名学员中脱贫劳动力占比超58%。“免费培训+证书认证+生活补贴”的组合政策破除参训障碍,7.6万元补贴让群众学得安心;“理论+实操”的教学模式确保技能实用,34名焊工持证上岗,12名学员直播带货单场销售额破3万元。从猎人转型为研学导师的高明斌,从“门外汉”变身为焊接能手的刘师傅,这些个体的蜕变印证了人才培育在协作中的核心价值,让乡村振兴有了坚实的人力支撑。
协作的深度,更体现在资源整合与业态融合的系统思维中。衢江—平武协作超越单一产业维度,构建起“自然教育+文化+电商+民宿”的多元融合体系:研学大本营联动白马文化体验馆,蜂蜜加工厂对接直播销售渠道,高校合作研发课程赋能产业升级。这种全域协作模式,既通过“天府乡村”衢州行活动让平武特产走进东部市场,又借助智力支持完善产业生态,实现了“生态保护有成效、群众增收有渠道”的双赢。
从平武县的“技能增收”到关坝村的“养山富民”,衢江—平武协作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东西部协作的真谛,在于以东部之优补西部之短,用西部之长筑发展之基。这种协作不是单向的“输血”,而是双向的“共赢”;不是短期的“帮扶”,而是长期的“携手”。随着更多“木皮经验”的复制推广,山海携手的协作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