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游仙
【游仙】多维发力 点亮银龄幸福生活
发稿时间:2025-10-24 09:37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日前,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活动评选委员会(民政部)公布全国“敬老文明号”拟表彰名单,游仙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榜上有名。这一荣誉,正是游仙区在夯实农村敬老院兜底保障作用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养老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的生动缩影。


  原标题:从“兜底保障”到“品质颐养”——

  游仙多维发力 点亮银龄幸福生活

  日前,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活动评选委员会(民政部)公布全国“敬老文明号”拟表彰名单,游仙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榜上有名。这一荣誉,正是游仙区在夯实农村敬老院兜底保障作用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养老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的生动缩影。

  养老问题,一头连着千万家庭的民生福祉,一头系着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近年来,游仙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高龄化、空巢化问题日益凸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地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愈发多层次、多样化,农村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愈发关键。

  为破解养老服务发展难题,游仙区主动作为,通过整合资源、理顺管理机制、发展院办经济、提升服务能力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构建起“1+8+14”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创新“三位一体”院办经济模式,成功破解了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利用率低、管理不畅、保障不足、水平不高” 的发展瓶颈,为农村养老服务事业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老人们在幸福餐厅用餐

  织密养老保障网络 筑牢“老有所养”民生底线

  老龄事业不仅关乎国计民生,更考验着区域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为破解养老服务发展难题,游仙区从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入手,率先迈出改革步伐。

  在规划层面,编制多项养老服务专项规划,明确未来发展目标,为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与科学布局提供指导。在此基础上,整合全区养老资源,设立1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8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4个养老服务分中心,初步构建起“1+8+14”农村养老服务网络。针对部分农村敬老院利用率低的问题,因地制宜推进4个“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改革,既让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增强了机构对周边区域的服务辐射能力,最大化发挥行政资源效能。

  “为提升养老服务专业性、解决机构运行不畅问题,游仙区早在2021年就开始谋划公办养老机构县级直管改革。”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区委编办明确将全区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划归民政局下属事业单位,实现“人、财、物、事”由区民政局直接管理,彻底改变了以往镇(街道)属地管理为主、区级指导有限的局面,截至2022年,全区公办养老机构已全面实现县级直管。

  新的高位协调机制下,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应运而生,从体制层面统筹指导养老机构管理与发展;14个养老服务分中心同频共振、协同发力,形成上下贯通、全域联动的工作格局,让养老服务保障更高效、更精准。

  机制创新的关键在“牵引”,核心在 “落地”。游仙区一方面强化财政托底保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持续提升农村公办养老机构的规范化、标准化、适老化水平;另一方面,创新打造“三位一体”内生发展模式——以魏城镇魏城养老服务分中心为试点,率先探索“种植+养殖+社会代养”模式,实现机构自我创收。同时,出台相关文件规范社会代养定价,并明确将院办经济收益的一定比例用于奖励管理团队和工作人员,有效激发了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一系列举措不仅为养老机构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满足了老年人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显着提升了老年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老年课堂乐在其中

  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营造“老有颐养”社会环境

  养老,既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从硬件设施改造到服务模式升级,从政策保障完善到人文关怀深化,游仙区系统构建起“老有颐养”的社会环境,让尊老、敬老、养老成为富乐大地上的温暖底色。

  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机构提档升级,是为老年人晚年生活“保驾护航”的基础。近日,在忠兴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质量提升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工人正在为老人活动区域的墙面铺贴瓷砖;旁边活动室内,旧设备、旧墙皮已全部清理拆除,为后续安装新设施、布置温馨环境腾出空间。

  “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70%。接下来,我们将在确保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按照进度计划推进,力争早日将升级版、温馨舒适的‘老年之家’交付使用。”游仙区忠兴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陈建勋说。

  忠兴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升级改造,是游仙区持续加大养老服务投入、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的一个缩影。当前,全区正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护理能力提升项目、区级失能半失能老年养护院项目、消防安全改造工程等,这些项目不仅能填补区域专业化照护的空白,还能进一步加强机构房屋安全管理,有效防范安全事故,保障院内老人与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如何持续推进机构转型升级与服务模式创新?游仙区给出了清晰答案:深化“三位一体”内生模式,拓展创收路径——探索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打造机构“绿色品牌”;在优先保障特困人员养老需求的前提下,大力拓展普惠性社会代养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同时,进一步激发“三位一体”内生动力,提升管理效能,细化《激励奖励实施办法》,探索更灵活的绩效挂钩方式,覆盖更多岗位与贡献类型;深化人才队伍机制创新与能力建设,通过“定向培养”模式确保稳定的人才供给,构建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体系,改善养老护理员短缺现状;通过评选“优秀护理员”、推广宣传视频等举措,提升养老护理职业的荣誉感与社会认可度;探索建立“院长后备人才库”,培养本土化管理精英,逐步构建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养老人才队伍。

文艺表演老有所乐

  完善助餐服务体系 让老年人乐享幸福“食”光

  老龄事业攸关千家万户,事关民生福祉。近年来,游仙区积极探索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可持续满足老年群体基本需求的老年助餐模式,不断完善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为家门口的幸福养老“加码”。截至目前,先后建成为老综合服务站9处,老年助餐服务成效显着。

  “只需步行5分钟,在家门口就能吃到热腾腾的新鲜饭菜。”“我们每天都来这儿吃饭,菜品特别合我们的口味……”正午时分,游仙区富乐街道五八社区老年幸福餐厅内人声鼎沸、秩序井然,前来就餐的老人络绎不绝。自助区里,10余种菜品热气腾腾,老人们自由挑选喜爱的食物,边吃边聊家常,氛围温馨和睦。

  “我们社区退休职工较多,筹备老年食堂时,特意在选址和菜品设置上做了充分调研。希望通过老年食堂,为老人们提供健康可口的饭菜,让他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与关爱。”五八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60岁以上老人有四五百人,占社区总人口的25% 以上,老年幸福食堂建成后,每天都有五六十位老人前来用餐。

  在农村地区,游仙区同样注重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在忠兴镇兴合村,依托“幸福+”慈善基金链接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自2023年起实施“幸福‘食’光”公益助餐试点项目,每月9日、19日、29日为辖区老人提供免费用餐服务,重点解决农村困境、孤残老人的用餐难题。截至目前,已开展65期,覆盖老人4550余人次。

  “民以食为天”,对于老年人而言,吃得好、吃得健康尤为重要。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游仙区将老年助餐项目作为养老服务政策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服务升级。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老年助餐点9个,在建项目3个,新建项目2个,计划到2025年底,全面实现城区镇街老年助餐点全覆盖。

  游仙区老年助餐服务稳步推进背后是一套科学完善的保障机制:在选址规划上,统筹兼顾各类老年群体,根据辖区老年人口分布情况和15分钟步行服务半径需求,科学选址布局,坚持“普惠性”与“平衡性”相统一;在运营模式上,探索“政府+社工+慈善+集体经济”“社区+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建设补贴+企业回购”等多元模式,确保老年助餐点可持续运营。

  同时,游仙区还通过盘活闲置资产、与企业联建、统筹合建等方式深挖资源,坚持“做加法”与“做乘法”相统一;引入科技力量,开通人脸识别功能、实现线上点餐,让“智慧化”与“网格化”相结合,既最大限度为老人提供便利,又提升了用餐结算与补贴发放的效率。

  当下,游仙区正以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为核心,持续创新养老服务机制、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努力实现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在富乐大地上绘就一幅更加温暖的“银龄幸福图景”。(记者 周钰 文/图)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