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幸福基建托底 绵阳为壤塘铺就“民生+产业”双跑道
发稿时间:2025-11-06 08:55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民之所忧,我必念之。2023年,绵阳结对帮扶团队实地调研后,将“饮水安全”作为首要民生任务,全力投入力量开凿深水井。同年7月,65万元专项资金到位,100口深水井的建设工程如火如荼展开。

 

阿斯玛村村民德青拉姆取水  尹秦 摄

  深秋的壤塘,寒意渐深,远山覆着薄霜。

  壤塘县南木达镇阿斯玛村村民德青拉姆如平日一样走到院中,轻轻拧开水龙头,清冽的泉水汩汩涌出。她利落地接水、烧水,准备打制酥油茶。袅袅炊烟与晨雾交织,升腾起高原人家一天的生机。

  “在绵阳的帮扶下,这口深水井让我们冬天再不为用水发愁,生活彻底变了样!”她的笑容,比酥油茶更暖。这口井,不仅涌出了清泉,更涌出了高原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清泉入户 流淌的是民生温度

  阿斯玛村地处高原牧区,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村民的用水记忆带着苦涩:逢旱便枯,遇冻则僵,长期需要到邻村水源较充沛的地方取水运水。用水,曾是德青拉姆和乡亲们日复一日的“头疼事”。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2023年,绵阳结对帮扶团队实地调研后,将“饮水安全”作为首要民生任务,全力投入力量开凿深水井。同年7月,65万元专项资金到位,100口深水井的建设工程如火如荼展开。

  “井位偏差一米,效果可能天差地别,我们一定要对群众负责。”在壤塘县南木达镇工作的绵阳结对帮扶干部李忠华介绍,每一口井的选址都经过反复勘测,确保水源稳定、水质达标;井口加装防护设施,避免杂物落入,彻底解决了冬季用水难题。

  改变的脉络,同样延伸至壤塘县中壤塘镇布康木达村。村民索朗单真家新修的户厕干净整洁,瓷砖铺地,冲水便捷。“修得好哦!感谢你们,现在家里条件越来越好了!”他笑着对前来走访的绵阳市结对帮扶壤塘县工作队队员说。

  2024年,绵阳投入专项资金360万元,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推进户厕改造678户,切实提升了农牧民的生活品质。

  不只是打井、改厕,还同步铺开了约15公里的森林草原防灭火通道、6座便桥、2个涵洞等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要让民生工程发挥综合效益,既润泽生活,也守护安宁,畅通出行。”绵阳市结对帮扶壤塘县工作队民生保障专班负责人马超表示,这些设施在2024年春季防火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牧民转场提供了便利。

  2024年,绵阳市结对帮扶壤塘县工作队成立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等5个工作专班,形成责任共担、发展共推的帮扶新格局。据统计,工作队队员累计走访农牧民群众300余户,收集诉求42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28件。

 

南木达镇污水处理厂  尹秦 摄

  基建设施 夯实的是发展根基

  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方便了当地农牧民生活,更为壤塘产业发展铺设了“快车道”。

  在南木达镇,一座崭新的污水处理厂平稳运行。机器低鸣,污水经过格栅拦截、沉淀池初滤、生物反应池净化等多道工序后,化为清流排出。这座总投资3200万元、日处理能力2000立方米的现代化污水处理厂,绵阳援建资金投入816万元;污水处理厂下面铺设的2.84公里管网,如同“毛细血管”般滋养着城镇。投入使用后,它不仅守护着4000多名居民的生活环境,更服务着壤塘县牦牛示范产业园的发展。

  污水处理厂是产业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今,产业园内的牦牛肉干、奶制品加工车间正加紧生产,全力准备迎接藏历新年的销售旺季。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在这里奏响了和谐协奏曲。

  打的是基础,谋的是长远。绵阳市结对帮扶壤塘县工作队领队蒲毅介绍,所有帮扶建设项目都着眼于增强壤塘“农牧立县、文旅兴县、能源富县、开放活县”战略的内生动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壤塘补齐发展短板,让群众享受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更优良的营商环境。”

  如今,结对帮扶的种子已在这片高原生根发芽。2023年至2025年,绵阳市结对帮扶壤塘县工作队实施民生帮扶项目18个,涵盖教育、医疗、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领域,总投资达4452.6万元,在帮扶资金中占比达30.8%。

  从一口口深井涌出的清泉,到一条条道路串联的希望,在这片海拔3500米的高原上,基础设施改善正成为托起群众幸福生活的坚实基石,让高原儿女迈向美好生活的脚步更加坚定有力。

  (尹秦 王泽宇 刘燚)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