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涪城法检两院联动,成功调解企业纠纷,以实际行动护航营商环境,助力经济健康发展。
深秋的绵州大地,瓜果飘香,一派安宁祥和景象。
在绵阳经开区法院,覆盖“立案、庭审、送达”等诉讼过程的“尊享版”跨域诉讼服务,让信息化为实现公平正义“插翅添翼”;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镇,法治力量为非遗保护注入强劲动力,让一个个村寨绽放出基层治理的芬芳;在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乡贤和少数民族村干部用“调解和风”浸润每个纠纷角落,迸发出乡村平安自治的无穷活力……“枫桥经验”历经一甲子淬炼已进入新时代,“如我在诉”的理念正在绵阳这片土地上持续焕发生机。
诉讼服务作为法院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直接承载着群众的急难愁盼。近年来,绵阳两级法院不断推进诉讼服务体系和多元解纷机制建设,通过全力优化诉讼服务、推进多元解纷等举措,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诉讼服务体验,不断拓宽便民、利民渠道,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需求、新期待。
□ 王燕 邓勇 文/图
1. 机制设计破难题 “全域式”诉讼服务体系 为司法服务加速
“24小时自助法院真的很方便,我来法院办事不仅不受时间限制,还不用排队。”近日,绵阳某民营企业工作人员陈女士在经开区使用24小时自助法院的“全域式”一体送达机签收文书后,为法院这一利民举措点赞。
从人工到智能,从线下到线上,高端实用的科技应用催生了更便捷温馨的诉讼服务,不仅节约了当事人的时间和诉讼成本,也极大拓宽了法院提供司法服务的时间和空间。
这一点,绵阳法院大刀阔斧推进:依托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早在两年前就正式开启24小时诉讼服务不打烊便民服务“新时代”,在全市范围实现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全覆盖,提供自助立案、立案查询、文书模板查询、风险评估、送达签收等服务。尤其是“进阶”版推出后,还可通过“全域式”一体送达机,签收全市范围内任意法院电子送达的文书,囊括受理、应诉、举证、开庭文书及裁判类文书等所有类型,免去了当事人的奔波之苦。
	
经开区法院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大厅
如果说“7×24”小时全天候自助服务拉近的是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物理距离,那么“服务不仅在窗口之内”的承诺,就是绵阳法院主动对接需求、将工作向前延伸的体现:针对特殊群体,开通绿色通道;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置清晰醒目的指引标识,提供要素式起诉状、答辩状文书示范文本并引导帮助;实行公益律师轮流在诉讼服务大厅“值班”,每年提供法律咨询三千余次;对诉讼服务中心窗口功能进行整合,单独设置“办不成事反映专窗”,专门接收人民群众诉服方面合理诉求并协调办理反馈;同步与行政审判部门积极配合,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行政诉讼实质化解工作站,由退休法官每日在岗负责行政诉讼的引导分流和协调化解……这些点滴细节,汇聚成诉讼服务中心的“为民温度”。
与此同时,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还带领全市11家基层法院,以诉讼服务中心为依托,在法院内设立联调中心,在乡镇、园区、律所等设立诉讼服务站和诉讼服务点。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9个智慧诉讼服务站(5G参审室)、12个园区巡回审判点及法官工作站、105个乡镇诉讼服务站和670个乡镇诉讼服务点,辐射分布在各基层法院辖区内,为当事人就近提供多元解纷、诉讼风险评估、诉讼材料代为审查、材料收转、指导网上立案、在线参审设备支持、联系法官等前端诉讼服务,只为让每一位走进法院的群众感受到真正的便捷。
2. 改革深入破壁垒 “集约式”审判辅助系统为司法质效赋能
重任在肩,更须笃行不怠。
在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积极牵头推进下,今年5月6日,全市法院审判辅助事务集约中心(以下简称“集约中心”)成功组建并投入运行。“集约中心坚持‘集约规范、高效运行、智慧赋能、优质服务’的审判辅助事务十六字原则,打造审判辅助事务从线下交接向线上协同转变、从分头督促检查向集约管理指导转变的新型运行模式。”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集约中心下设立集约送达中心、集中编目中心、集中扫描中心、审判服务中心四个“子中心”,系统建立起从立案到结案归档的闭环岗位服务清单,全面提升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规范化水平,最终实现审判效率和诉讼服务总体提升。
	 
绵阳中院为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随行服务
据最新统计,自集约中心运行以来,案件首次排期时限缩短至2天,案件实现结案当天归档,卷宗流转时间同比下降19.27天,诉讼费结算、退费平均耗时下降72%。同时,构建工作任务工单式发起模式,有效实现审判辅助事务全流程线上管理,通过在线提交与接收任务,全程操作留痕,确保工作透明可追溯。
说起诉讼服务,法律文书送达是绕不开的环节。它贯穿诉讼全过程,事关当事人权利行使,直接影响法院审执工作质效,是人民法院向社会提供司法公共服务的重要版块。近年来,人民法院大力推广电子送达,取得一定成效,但电子送达无法覆盖的案件中,“送达难”仍是送达工作的痛点、难点。
为此,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践行“如我在诉”理念,通过整合司法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充分发挥辅助中心和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作用的基础上,探索送达集约化新模式,于2024年5月率先在全省建立两级法院统一的集约送达中心,将全市法院送达中心的部分工作(主要包含案件排期、电子送达、邮寄送达、主城区外出送达)集中办理。目前,全市有9家基层法院的集约送达中心工作已迁移至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绵阳法院集约送达中心”。自2024年5月1日起,该中心处理送达案件132277件,送达任务727523条,其中电子送达成功589294条,电子送达成功率81%,案件平均送达时长2.0天,送达时长同比缩短1.05天,助力全市法院审判质效驶上“快车道”。
3. 源头治理新模式 “一站式”诉讼解纷格局为司法前沿提效
诉讼服务中心是群众表达诉求、开展诉讼活动的“第一站”,更是矛盾纠纷化解的“最前沿”。为此,一方面,绵阳两级法院因地制宜,让多元调解“遍地开花”:
	
北川法院通过“议话坪”等多元形式引导当事人互谅互让,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北川法院将“1319”全域联调体系与诉讼服务中心、站、点一体化运行,通过具有羌风羌貌的“调解室”,运用羌族“议话坪”“母舅权”文化,在“拉家常式”调解中定分止争;
平武法院搭建以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人民法庭、法官速裁工作室为核心,工会、人社、司法等部门与机构协同的“3+X”调解新格局,对诉讼纠纷进行调解;
江油法院通过“法院常驻+多元联动机制”,将司法触角延伸至基层,实现矛盾纠纷从“被动审判”向“主动治理”转变,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化解、多元化解;
梓潼法院与乡镇、村社进一步强化沟通协作,实现矛盾纠纷共排查、同研判,推行“法庭+”多元解纷机制,因案施策制定调解方案,有效提升调解质量;
安州法院创新“1+1+N”多元共治机制,建立由党委领导、政法委牵头,各职能部门、法院和非诉解纷组织参与的多元共治机制,助力矛盾纠纷化解……
另一方面,绵阳两级法院积极打造“行业矛盾行业调、专业纠纷专业解”的解纷格局:
涪城法院深化“府院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形成“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双轨并行、无缝衔接的消费纠纷化解模式;
三台法院深化“法院+”多元解纷机制,通过“支持起诉”保障困难群体诉权、“调解优先”降低维权成本、“小额诉讼”提升审判效率,多方协同形成解纷合力;
游仙法院挂牌成立民营企业涉诉纠纷调解站,推动涉企纠纷更快、更好解决;
盐亭法院搭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级联调平台,组建由法官、调解员、网格员及行业专家组成的“解纷智库”;
高新法院引入市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入驻,构建“特邀调解先行、司法确认托底”分层共治体系,为芯片、专利设计等创新成果构筑“法律防火墙”;
经开法院引入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保险行业协会、住建部门及人民调解员,共同入驻矛盾纠纷联合调解中心。
调解,不能仅依靠某个法院的单打独斗,还需要源源不断的力量汇入。在此背景下,2021年,绵阳两级法院设立线下联调中心,与诉讼服务中心一体化运行;在线上不断扩大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入驻“朋友圈”,持续推进调解平台“三进”工作。近两年,全力推进法院入驻同级综治中心实质化运行,集成指导调解、以案释法、速裁快审等功能。2025年上半年,通过调动、整合多元解纷力量,在诉讼前端调解成功化解纠纷5683件,立案后先行调解成功率也在稳步提升。
举一纲而万目张。
看似普通的诉讼服务背后,是绵阳两级法院孜孜不倦的司法服务“革新”。从24小时“指尖诉讼”的科技便捷,到服务大厅的人性化细节;从率先在全省建立两级法院统一的集约送达中心的大胆探索,到量身定制的多元联动解纷模式,绵阳法院通过一场全方位“升级”,立足诉讼服务“小窗口”,实现司法为民“大服务”,将“如我在诉”理念落到实处,让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成色更足、底色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