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旅“请进来”兴产业 特产“走出去”惠民生
绵阳助红原“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三台·红原·温州飞地包装产业园里的中国西部食品包装产业园
“请进来”激活文旅产业
推出“绵阿手牵手 万人上红原”活动,截至今年8月“万人上红原”累计参与6700人,带动直接效益约2000万元,今年全年冲刺1万人参与目标,预计带动直接产值3000万元。
“走出去”畅通产业渠道
破解红原牦牛奶销路难题,引入绵阳雪宝乳业,“雪宝院士牦牛奶”销量破1200万元;建红原特产绵阳直营店,累计销售额超1000万元。
成果丰硕可持续
近三年,绵阳已帮助3家企业落地红原、7家企业落地三台·红原·温州飞地工业园区,新增产值2.1亿元,红原分得税收1000万元,推动红原探索乡村振兴多元融合新模式。
绵阳市与红原县海拔落差达3000米,即便跨越近400公里,也从未阻断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自2012年绵阳市结对帮扶红原县以来,洁白的哈达便将绵阳与红原紧密联结在一起。
红原县拥有浓郁的藏族文化与辽阔的草原。如何拓展文旅客源?当地农牧特产怎样更好地实现外销?在结对帮扶中,绵阳结合实际拿出新举措——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以供给侧改革破题,打造出一条红原专属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请进来
让一项项产业在红原落地开花
8月22日,红原大草原上热闹非凡。牧民们表演的民族马术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骑手时而叠罗汉、时而在马背上射箭,展现奔放豪迈的风采,现场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
“这是我第一次看马术表演,太精彩了!”游客张扬告诉记者,几年前他曾来过红原,此次再来,不仅感受旅游项目更丰富,景区设施、服务也明显完善,“这片草原让人心情舒畅,空气也特别好。”
一天后,“长征过草地90周年暨红原新长征徒步活动”在红原举行。曲折的路线、泥泞的草甸、潮湿的空气……近百名来自绵阳的学生与家长、广电职工、地方联合队员走进日干乔沼泽地,切身感受红军战士在缺粮少药、风餐露宿的环境中,凭钢铁意志完成长征壮举的艰辛。除徒步活动外,他们在红原期间还开展研学活动:欣赏红原马术展演、参观奶粉厂、体验鹿之谷生态……
红原是连接九寨沟、黄龙、黄河九曲第一湾等着名景区的重要区域。除草原湿地外,这里还有原始森林、天然彩林、高原湖泊等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草原文化等特色文化在此熠熠生辉。
而红原的精彩远不止于此。
将时针拨回8月初,2025年第八届红原大草原雅克音乐季如约而至。作为已成功举办七届的现象级文旅IP,本届音乐季大咖云集,众多重量级音乐人的演出不仅带来视听盛宴,更大幅提升红原县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让越来越多游客在草原上、星空下,找寻自己的“诗与远方”。
无论是赛马场的惊险、红色旅游的蓬勃,还是草原音乐节的沸腾,游客看到的是热闹,却很少有人知道这热闹背后,是绵阳帮扶工作人员默默的付出。
“独特的农文旅资源是红原的‘宝藏’,唯有因地制宜找对思路,才能让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绵阳市结对帮扶红原县工作队领队刘喜告诉记者,为推动红原旅游业发展,两地携手推出“绵阿手牵手 万人上红原”活动,深入挖掘整合红原文旅资源,实施价值引领、骨干培训、讲解完善、展陈提升、特色资源开发、试点示范六大行动。将红原的非遗马术、红色草地、民族文化、绿色工业与文旅深度融合,构建市场认可的文旅产品体系,实现“跟着音乐去旅行,骑着骏马游草原”文旅IP变现增值,助力红原大草原雅克音乐季提质增效,推动红原县马背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绵阳加大红原文旅推介力度:组织旅行社开通红原旅游专线,发放100万元“万人上红原”绵州普惠游消费券与60万元商家券,充分整合两地市场资源。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31日,“万人上红原”累计参与人数达6700人,带动直接效益约2000万元、间接效益超4000万元;今年将冲刺1万人参与目标,预计带动直接产值3000万元、间接产值6000万元。
走出去
让一个个项目在绵阳聚合升级
在积极为红原“请进来”的同时,绵阳还主动拓宽渠道,让更多“红原味道”走出去。
8月24日清晨,牧民勒波将刚挤的牦牛奶分装妥当,开着小车驶向红原县绵阳雪宝牛奶鲜奶收集点,车窗映出的笑意里,满是他对当日收入的期待。“以前要四处找销路,费力气又耗时间,现在送到收集点特别方便,每天都能送,彻底解决了销路难题。”勒波说起变化,脸上满是笑容。
半小时后,勒波抵达收集点,其他牧民也陆续赶来。奶桶碰撞的轻响、乡亲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场面格外温馨。一旁的检测台上,设备擦拭得锃亮。工作人员三木登手法娴熟:从取样检测药物抗生素,到排队、称重、登记台账,再到将合格鲜奶倒入专用储奶罐,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收完奶后,先经三重检测确保合格,过滤后打入收奶罐,然后降温处理,再送往绵阳雪宝工厂。”雪宝乳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董家良介绍,红原县共设36个奶源收集点,已建成统一收集、检测、外送的全链条机制,彻底破解牧民“卖奶难”问题。
红原是纯牧业县,牦牛存栏量达50万头,牦牛奶年产量近4万吨。绵阳市结对帮扶红原县指挥部发现“牦牛奶产量高但市场转化率不足三分之一,牧民增产不增收”的痛点后,协助红原邀请绵阳雪宝乳业考察对接,双方一拍即合:雪宝乳业在红原成立公司收购鲜奶,经冷链物流运至绵阳加工生产,再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其中,“雪宝院士牦牛奶”系列产品销量突破1200万元,不仅盘活红原闲置生产线与奶源收购站,还新增就业岗位,为当地经济注入新活力。
牦牛奶只是红原特色产品“走出去”的一个缩影。为破解特产销售难题,绵阳创新思路,建立红原特产直营店,打造西南片区规模最大的红原特产销售平台;通过“牧民+集体经济+供销社+企业”模式,直接对接市场,拓宽销售渠道。红原特产绵阳直营店开业以来,累计销售额超1000万元,成为红原特产扩大市场的重要窗口。
目光转向三台工业园区内的三台·红原·温州飞地包装产业园。包装产业园由三台县政府、红原县政府、四川省温州商会三方共建:温州商会拥有优质企业资源,包装印刷是其优势产业;红原县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且大面积属国家湿地公园,工业发展受限;三台县在土地与招商引资方面有诸多优惠政策。因此,包装产业园定位为飞地园区,成为三方资源的“聚合器”。
“‘飞出地’提供项目、资金、技术,‘飞入地’提供人力、园区、原料,三方优势互补,实现1+1+1>3的效果。”包装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支持红原发展,园区效益反哺红原——按协议约定,税收分成按三台占60%、红原占40%执行。目前,产业园已签约产业项目40个,签约使用厂房139万平方米,26家企业入驻投产(其中规上企业6家),实现年产值约6亿元,解决就业800余人。2023年,红原首次分得税收296万元,助力其在全省第一批摆脱欠发达县地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从“结对帮扶”到“特色突破”,绵阳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让产业在红原落地开花、项目在绵阳聚合升级。在一批又一批绵阳帮扶工作人员的助力下,红原正探索多元融合发展新模式,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我们这一批工作队,始终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红原产业绿色发展。近三年,已帮助3家企业落地红原、7家企业落地三台·红原·温州飞地工业园区,新增产值2.1亿元,红原分得税收1000万元,新增就业130余人。”刘喜说。
勇毅笃行担使命,奋楫扬帆启新程。
站在新时代起点回望,绵阳帮扶红原的历程,恰似一幅气势磅礴又饱含温度的画卷——既见证两地人民的深厚情谊与奋斗足迹,也续写着新时代结对帮扶的崭新篇章……(彭明燕 记者 邓勇 唐云峰 文/图)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