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鲜于侁绵州治绩与《涪江风月》诗解
诗里涪江月 案前赤子心
发稿时间:2025-09-07 08:11   来源: 绵阳日报

  《涪江风月》

  宋·鲜于侁

  涪江风月为谁清,莫向涪翁问姓名。

  万古涪江流不尽,渔矶月似旧时明。

  □ 记者 张登军

  鲜于侁(1018年—1087年),字子骏,宋代阆州(今四川阆中)人。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进士,历仕多职,曾于绵州任通判并权知州事,后迁利州路转运副使、京东路转运使、左谏议大夫、集贤殿修撰等。治学精勤,著有《诗传》《易断》等典籍传世,其政声与文名并著于北宋仁宗、神宗两朝。

  通判绵州  革弊兴学留清誉

  现存地方史志中,关于鲜于侁任职绵州的记载虽简,却可从正史与碑铭中窥其治绩。

  鲜于侁登第后,初授京兆府栎阳县主簿,后转江陵右司理参军。宋庆历三年(1043年),全国大旱,仁宗下“诏求言”,他上疏直指朝政“四弊”,言辞恳切,已显刚直之风。此后,他历任黟县(今安徽黄山黟县)县令、婺源令,任满后升著作佐郎、知河南府伊阙县事,再迁秘书丞、通判黔州,然“未行”便改任绵州通判,开启了他在蜀地的治政生涯。

  据《宋史·鲜于侁传》载,当时绵州官场贪腐成习,地方官员竟向下属士兵、衙役强行摊派柴炭等物资,还通过抬高蔬果价格中饱私囊。鲜于侁到任后,对此类苛扰之举“一切弗取”,坚决革除。范镇所撰《鲜于谏议侁墓志铭》更明确记载:“公至,悉罢之,而守将随亦罢”,不仅终止了弊政,还罢免了纵容贪腐的地方主将,震慑了官场风气。

  除整饬吏治,鲜于侁亦重文教民生。他在绵州任上“筑观宇,设亭榭”,将州衙厅堂东侧的杂物堆放处清理翻修,改建为学舍“治素学”,又新立“伐木堂”。北宋文学家、画家文同(文与可)到访绵州时,目睹其政绩,欣然写下《绵州通判厅伐木堂记》,文中对鲜于侁革故鼎新、兴学惠民的举措多有赞誉。

  荡舟涪江  一首诗里的风月与哲思

  身为文人官员,鲜于侁在处理政务之余,常漫步绵州山水,寻访人文古迹,以诗文寄怀。其留存诗作中,《涪江风月》一首最能体现他彼时的心境:

  涪江风月为谁清,莫向涪翁问姓名。

  万古涪江流不尽,渔矶月似旧时明。

  首句“涪江风月为谁清”以设问起笔,将涪江的清风明月拟人化——这澄澈的景致,究竟为谁而显其清朗?句中“风月”二字,既写自然之美,更暗含对世俗纷扰的疏离,暗含“物我两忘”的禅意,是对纯粹精神境界的暗喻。

  次句“莫向涪翁问姓名”,借汉代隐居涪县(今四川绵阳涪城区)的名医“涪翁”典故表意。涪翁医术高明却不求名姓,鲜于侁以其自比,传递出淡泊功名利禄、向往心灵自由的人生追求。

  第三句“万古涪江流不尽”,以涪江“奔流万古”的永恒,对比人生“转瞬即逝”的短暂,化用《论语》中“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将自然景象与时间哲学相融,透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末句“渔矶月似旧时明”,聚焦江边渔人垂钓的石矶——其上的月光,与千百年前并无二致。“渔矶”象征隐逸生活,“旧时明”则强调自然之恒常,隐喻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并不会随时代变迁而褪色。

  整首诗篇幅虽短,却以“风月—涪翁—江流—渔矶月”为脉络,串联起自然之美、隐逸之志与生命哲思,既是鲜于侁对绵州山水的礼赞,更是他为官处世心境的真实写照。

  通判绵州时间考  纠正史志偏差

  此前地方史志多称,鲜于侁于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任绵州通判并权知州事,经史料互证,此说存在明显时间偏差。

  《宋史·鲜于侁传》载:“赵抃使蜀,荐于朝,未及用”;范镇《鲜于谏议侁墓志铭》亦云:“赵悦道荐其状,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此处“赵悦道”即北宋名臣赵抃,其一生有四次入蜀为官经历,而举荐鲜于侁的时间,需结合其他史料推断。

  据《宋会要辑稿·选举十九》记载,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正月,被后世称为“千年第一榜”的科举考试中,欧阳修任主考官,鲜于侁与梅尧臣等人共同担任“点检试卷”(负责审核考卷)。由此可推,赵抃举荐鲜于侁的时间,应在嘉祐元年(1056年)底其第二次入蜀任满之后——因当时朝廷暂无合适职位,鲜于侁才临时参与科举考务,此后方获提拔为尚书屯田员外郎。

  另据史料梳理,嘉祐七年(1062年)宋英宗被立为皇太子后,鲜于侁迁都员外郎、通判保安军;治平元年(1064年),他入永兴军何郯幕府任签书判官厅公事;此后又任屯田郎中、蔡河拨发;至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经翰林学士范镇推荐,升利州路转运副使,后转任京东西路转运副使。

  综合以上时间线可知,鲜于侁不可能在熙宁年间任职绵州。结合其任职履历推算,他调任绵州通判的时间,应在宋皇祐五年(1053年)至至和元年(1054年)之间,嘉祐元年(1056年)底因赵抃举荐而离蜀回京。不过,这一结论仍为史料互证后的推测,具体年份尚需更多出土文献或碑刻资料进一步考证。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