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赏员向研学团队讲述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生动物
8月的岷山深处,大熊猫国家公园平武老河沟自然保护区绿意盎然。溪流在密林间叮咚作响,红外相机捕捉到的羚牛家族正悠然啃食青草,远处的冷杉林里,几只毛冠鹿警觉地抬眼张望——这不是纪录片里的画面,而是暑期研学团队跟着生态导赏员探秘时的真实场景。
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暑期以来,老河沟的“自然课堂”格外热闹。从昔日的猎户、农妇,到如今能辨识上百种野生动植物的“物种翻译官”,由高村乡138名村民组成的生态导赏员队伍,正带着一波又一波暑期研学的孩子和家长,在153平方公里的原始秘境里,读懂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向奔赴”。
研学游里的身份转变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
“大家看树干上这个爪痕,是亚洲金猫留下的,它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相当于森林里的‘夜行侠’……”58岁的强清贵蹲在一棵云杉树下,手里的树枝轻轻指着痕迹,一口略带喜感的“椒盐”普通话,让围着他的20多个研学孩子听得眼睛发亮。
谁能想到,这位如今能准确说出十几种动物习性的导赏员,曾是用子弹丈量山林的猎户。“以前冬天猎林麝,卖麝香供女儿上学,后来山里的动物越来越少,空着手回家成了常事。”强清贵的手机里存着两张对比图,一张是锈迹斑斑的兽夹,另一张是红外相机拍的林麝带幼崽觅食的画面,“现在带孩子们看这些,比当年打猎踏实多了。”
暑期是老河沟研学游的旺季,强清贵几乎每天都要带领研学团队,沿着6条原始沟系,教孩子们辨认珙桐的“白色翅膀”,听绿尾虹雉的鸣叫,讲解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保护政策。“仅7月份我就接了不少游客,收入比以前打猎强,还能护着这山这水,也算是一举两得了。”强清贵说道。
跋山涉水探索原始秘境
破解“保护与生计”难题
机制创新激活生态红利
老河沟保护区深嵌于岷山横断山脉北段,孕育着大熊猫、亚洲金猫、羚牛等“五霸”,以及金雕、绿尾虹雉等“四美”。曾几何时,“禁伐禁猎”让世代“靠山吃山”的村民犯了难:不能打猎、挖药,生计咋办?
2023年,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林草部门及当地政府支持下,老河沟推出生态导赏员机制——村民经培训后,在农闲时(尤其是暑期)接待研学团队,提供自然体验服务。这既化解了“护生态与谋生路”的矛盾,更让保护有了“全民参与”的根基。
“培训初期,村民们不买账。”保护区负责人马剑记得,有人说“外地人来管本地人”,有人觉得“不如挖药实在”。转机来自返乡青年算的生态账:带研学团队一次能赚300元,游客买蜂蜜、土鸡蛋的价格比贩子高30%,守着青山的收益更长久。
如今,生态导赏员制度推行两年来,138名村民已累计带队超3000次(为访客提供自然体验服务,获得直接收入超50万元),并通过组织采摘、农事体验及助销山货等带动全村经济。
生态日里的“双向奔赴”
守护青山就是守护未来
“以前觉得大山是‘钱匣子’,掏一把少一把;现在才懂,守好青山是‘金饭碗’,细水长流。”强清贵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转变。
生态导赏员机制推行以来,老河沟的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经过多年保护,79台固定点位的红外相机,近7年来拍摄到的小型有蹄类野生动物次数从29次增至84次,大中型有蹄类更是增长了3倍。盗猎、盗采现象基本绝迹,就连曾因未预约进山而大闹沟口的村干部,如今也成了持证导赏员,用幽默的讲解向研学团队讲述“从冲突到和解”的故事。
8月15日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包括强清贵在内的138名生态导赏员早早备好了路线:带孩子们安装简易生态观测装置,分析红外相机数据,制作“保护承诺卡”。“要让孩子们知道,保护不是一句口号,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强清贵说。
从猎户到导赏员,从“索取”到“共生”,老河沟的实践正在书写新答案:当生态保护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当绿水青山能带来“真金白银”,“两山”转化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老河沟的“自然课堂”里,正孕育着更多关于保护与希望的故事。
(记者 任露潇 平武县委宣传部供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