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云驾重楼出郡城—— 试读王铤《登越王楼见乔公诗偶题》
发稿时间:2025-08-10 08:55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王铤是谁?唐代史志中关于他的记载极少,生卒年、籍贯、个人履历等信息均不详尽。《全唐诗》为其撰写的诗人小传,也仅有“大历中为绵州刺史,诗一首”的简略内容。


  越王楼

  □ 记者 张登军/文 王勇/图

  王铤是谁?唐代史志中关于他的记载极少,生卒年、籍贯、个人履历等信息均不详尽。《全唐诗》为其撰写的诗人小传,也仅有“大历中为绵州刺史,诗一首”的简略内容。

  《全唐诗》所记的“诗一首”,是王铤任绵州刺史期间,登上越王楼,见乔琳《绵州越王楼即事》后有感而发的《登越王楼见乔公诗偶题》:

  云架重楼出郡城,

  虹梁雅韵仲宣情。

  越王空置千年迹,

  丞相兼扬万古名。

  过鸟时时冲客会,

  闲风往往弄江声。

  谬将蹇步寻高躅,

  鱼目骊珠岂继明。

  “云架重楼出郡城,虹梁雅韵仲宣情”大意是,越王楼高耸入云,超出城郭之上;彩虹般壮美的梁柱与雅致气韵,触发了诗人的抒怀之情。首联既展现越王楼的壮丽,又描写其建筑之美。

  “越王空置千年迹,丞相兼扬万古名”大意是,越王留下的楼阁虽存,却已物是人非;而乔丞相的声名与越王古迹并存,必将名垂青史。颔联通过对比越王的“空迹”与丞相的“万古名”,抒发对历史沧桑与贤者不朽的思考。

  “过鸟时时冲客会,闲风往往弄江声”大意是,飞鸟不时掠过聚会的宾客身旁,轻拂的江风常常撩动流水之声。颈联以自然之景反衬诗人的静思,营造出孤寂而超然的氛围。

  “谬将蹇步寻高躅,鱼目骊珠岂继明”大意是,诗人怀着崇敬之心,步履蹒跚地追随先贤足迹登上高楼,拙作如鱼目,怎能与前人如骊珠般的诗篇相比。尾联以谦虚的态度表达对前贤的敬仰,同时暗含对自身际遇的感慨。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登越王楼见乔公诗偶题》是王铤唯一存世的诗作,作于他于大历年间担任绵州刺史时。他以应和乔琳诗作的方式,抒发登临越王楼的内心感触,怀古思今。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王铤任绵州刺史并创作《登越王楼见乔公诗偶题》,具体是哪一年?《唐诗纪事》有“王铤大历中代乔琳为绵州刺史”的记载,但从《登越王楼见乔公诗偶题》的内容来看,这一说法明显有误。

  诗中“丞相兼扬万古名”的“丞相”即指乔琳。乔琳于大历年间任绵州刺史,后转任遂州刺史,任满回京后历任大理少卿、国子祭酒;大历十二年(777)再度出任怀州刺史,大历十四年(779)八月,经举荐任御史大夫、同平章事(宰相)。因乔琳年老听力衰退,面对皇帝询问“应对失次”,当年十月被罢去同平章事职务。由此推测,《登越王楼见乔公诗偶题》的写作时间,应在大历十四年八月乔琳任宰相之后。

  再看宋代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四)收录的《涪内水石镜题名》记载:“大历十年三月三日,此石出时,兵甲息,黎庶归,六气调,五种熟,刺史兼侍御史王铤记。”同书收录的《唐大历王铤题名》内容为:“在内水石镜之趾,大厯十三年云,此石出时,兵甲息,黎庶归,六气调,五种熟,刺史兼侍御史王铤记。”

  清光绪《合州志》记载,王铤于大历十年为“石镜”题名,而“石镜”出现的时间是“大历三年”;但民国《新修合川县志》引用《方舆胜览》中关于“涪内水石镜题名”的内容,与《舆地碑记目》一致。因此,“大历十年为石镜题名”的说法,很可能是地方史志收录时出现的误记。

  综上所述,王铤在大历十三年时担任合州刺史兼侍御史,之后转任绵州刺史,时间应在乔琳任宰相的大历十四年八月前后。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