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楼
登越王楼
宋·唐庚
左绵城北长安道,马足翻翻人自老。
越王高楼藏道边,道上行人不迷到。
楼前西日堕江红,一见如逢邻舍翁。
向来何处识面目,应在少陵诗句中。
对四川人来说,唐庚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唐庚是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释褐为利州治狱掾”,这是他入仕后的第一个官职,负责管理监狱事务。他在《上监司书》中提到“往在宜昌(利州)五年”,可知他在利州任职五年。
元符三年(1100年),唐庚被提拔为阆中令,崇宁二年(1103年)转任绵州。
唐庚文才出众,诗文简练,有“小东坡”的称誉。履任绵州之后,他在政事之余游走于山水之间,尽情释放才情,还造访了历经沧桑的越王楼,感怀此地历史变迁,触景生情写下《登越王楼》:
左绵城北长安道,
马足翻翻人自老。
越王高楼藏道边,
道上行人不迷到。
楼前西日堕江红,
一见如逢邻舍翁。
向来何处识面目,
应在少陵诗句中。
“左绵城北长安道,马足翻翻人自老”大意是:绵州城北通向长安的古道上,马蹄翻飞、行人匆匆,奔波中岁月催老了容颜。
“越王高楼藏道边,道上行人不迷到”大意是:越王楼静静矗立在道路旁,可往来行人步履匆匆,无人为它停留、沉醉。
“楼前西日堕江红,一见如逢邻舍翁”大意是:楼前夕阳西沉,染红江面,凝望楼阁的瞬间,竟像遇见了熟悉的邻家老翁。
“向来何处识面目,应在少陵诗句中”大意是:这份熟悉感从何而来?想必是杜甫的诗句中早已描绘过它的模样。
这首《登越王楼》是唐庚在绵州任职三年留下的诗文之一,而他在绵州最有影响力的诗作当属《芙蓉溪歌》。宋淳熙九年(1182年),绵州知州史祁在芙蓉溪畔建亭,取唐庚诗中“芙蓉溪上春酣酣”一句,将亭命名为“春酣亭”。
关于唐庚在绵州的官职,清乾隆《直隶绵州志》、民国《绵阳县志》均记载为知州,但明天启《成都府志》职官卷的州府官员名单中未见其名,《宋词大辞典》则记载为“绵州录事参军”。
然而,无论唐庚在绵州的具体官职为何,他在绵州的政绩都得到了各方认可:民国《绵阳县志》评价其“文章政事,冠冕一时”;民国《丹棱县志》(卷二·舆地下)记载,唐庚在绵州期间“州人德之,绘其像于思贤堂”。
绵州三年任期结束后,唐庚于大观元年(1107年)转任凤州教授,大观四年(1110年)入朝为宗子博士,不久经同乡高官张商英推荐,担任提举京畿常平。《宋会要辑稿》记载,当年九月,给事中蔡薿弹劾唐庚“其出入权门、轻儇憸薄”,称其常巴结权贵、品行不端。刚获提拔的唐庚因此被“送吏部,与广南远小处监当”,贬至广东惠州担任不入流的监当官。直到政和五年(1115年)六月遇赦,他才返京任承议郎;宣和二年(1120年)提举上清太平宫,不久后归蜀,途中病逝于凤州。(记者 张登军/文 王勇/图)
小资料
唐庚(1070—1120年),字子西,眉州丹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北宋诗人,善诗文,有“小东坡”之称。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及第,徽宗大观中为宗子博士、提举京畿常平,后被贬惠州,政和五年遇赦返京。着有《唐子西文录》《唐子西集》等。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