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千年古县”盐亭——以盐井而名 传古韵悠悠
发稿时间:2025-07-27 08:31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探访绵阳境内的千年古县、千年古镇、百年古镇及古建筑遗址,深入挖掘一方水土在历史长河中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和文化基因,见证当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共同探寻绵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路径。

 

游客在盐亭嫘祖陵参观、祭拜

  编者按

  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是一部厚重的史诗,承载着文明的脉络,蕴藏着文旅融合的无限可能。当前,绵阳全市上下正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即日起,本报推出“古地名新活力·从千年文脉到文旅融合”系列报道,探访绵阳境内的千年古县、千年古镇、百年古镇及古建筑遗址,深入挖掘一方水土在历史长河中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和文化基因,见证当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共同探寻绵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路径。

  唐广德元年(763年)春,寓居梓州的杜甫来到盐亭县,留下“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青;云溪花淡淡,春郭水泠泠。”的诗句。在杜甫笔下,被群山环抱的盐亭县城与青色山峦相映成趣。云雾缭绕的溪流、恣意绽放的花朵、春天城郭旁的潺潺流水,构成一幅宁静优美的诗意画卷。

  让盐亭人引以为豪的,不仅是杜甫1000多年前留下的诗句,还有其超过1600年的建治史——2024年,盐亭上榜四川省第一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被认定为“千年古县”。

盐亭县境内至今遗存的古盐井有58眼

  因盐而名的千年古县

  在盐亭县高渠镇章邦村,81岁的谭吉诗老人一谈起家门前的古盐井,就有说不完的话。

  在老人记忆中,当地早年曾有7眼盐井,周边村子也有不少,一度有4口煮盐池。听长辈们说,这些盐井“很有点年头”。

  这些古盐井,是盐亭盐业历史的见证,也成就了盐亭县的得名。

  盐亭是古蜀国与巴国的分界地。春秋战国时期,蜀国在潺水建亭“以资候望”,时称潺亭;秦代改为秦亭,汉代复称潺亭。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万安县治所从梓潼水尾迁至潺亭,仍名万安县,这是盐亭建县之始,建治历史迄今已超1600年。

  南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万安县改称潺亭县;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县内多盐井,遂改名盐亭县。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盐亭县“以近盐井,因名”。盐亭县名沿用至今,已有1470余年历史。

  《太平寰宇记》引《周地记》记载:“梁大同元年于此亭置县,因井为名”,这是关于盐亭县盐业生产的最早记载,但未提及规模。《新唐书·食货志四》记载,唐代有盐池十八、井六百四十,剑南东川的“梓、遂、绵、合、渝、泸、资、陵、简”有井四百六十,其中就包括隶属梓州的盐亭县。

  《太平寰宇记》记载,北宋初年盐亭“管盐井三,一井见煎”;到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数量增加,《元丰九域志》记载盐亭“辖九乡、五镇,有六盐井”。

  明清时期,盐亭盐业进一步发展。明本《盐亭县志》辑录记载,盐亭有盐井17眼;清乾隆《盐亭县志》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盐亭有盐井122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增至196眼。

  民国时期,盐亭盐业生产达到鼎峰。上世纪80年代,盐亭盐业生产全部停止。如今,县境内遗存古盐井58眼,守护着“因盐井而名”的历史。

嫘祖故里景区的嫘祖塑像

  鹅溪绢的历史烟云

  在盐亭县鹅溪镇鹅溪村,当地人都知道,这里从唐代起就因出产“鹅溪绢”而闻名。

  蒙文通《汉潺亭考》记载:“鹅溪在(盐亭县)城北,流入溪,溪上人家以绢为业,简洁异他处,即文与可诗所云鹅溪绢也。”

  现有研究资料多提及鹅溪绢在唐代是贡品,依据是《新唐书·地理志六》中仁寿郡条目记载的土贡“麸金、鹅溪绢、细葛、续髓、苦药”等。但唐代仁寿郡(今四川眉山市)与盐亭相距较远,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此处“鹅溪绢”即盐亭“鹅溪绢”。

  不过,盐亭鹅溪绢在唐代颇具名气是不争的事实。杜甫《戏为韦偃双松图歌》中“我有一匹好东绢,重之不减锦绣段”便是佐证之一。盐亭在唐代隶属于剑南东川道的梓州,杜甫在诗中以“东绢”代指“鹅溪绢”。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记载:“蜀盐亭县有鹅溪,出绢,谓之鹅溪绢,亦名东绢。子美诗‘我有一疋好东绢’是也。”

  到了宋代,鹅溪绢备受文人推崇。文同有“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的诗句,苏轼写下“为爱鹅溪白烛光,扫残鸡距紫毫芒”,还在《东川清丝寄鲁冀州戏赠》中咏叹“鹅溪清丝清如冰,上有千岁交枝藤”,黄庭坚则有“欲写李成骤雨,惜无六幅鹅溪”的遗憾,足见鹅溪绢在宋代的影响力与身价。

  宋代时,鹅溪绢不仅是文人赋诗作画的首选,还是茶具的重要配件。北宋蔡襄《茶录》记载:“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幂之。”

  明代虽无诗人直接题写鹅溪绢的诗文,但清乾隆十七年《盐亭县志》记载,鹅溪“昔时产绢”。从字面上看,至乾隆年间,鹅溪绢已成为地方史志中静止的字符。

  千年古县的当代传奇

  走近盐亭县嫘祖镇青龙山嫘祖故里景区,“华夏母亲嫘祖国家纪念公园”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嫘祖故里景区包含嫘祖陵寝、嫘祖湖、祭祀广场、古桑林、木栈道、嫘轩结亲广场、嫘祖圣地碑等十多处景点,2023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

  盐亭是嫘祖故里,被誉为“华夏母亲之都,世界丝绸之源”。

  嫘祖始蚕兴衣,开启了中华衣饰文明。在盐亭民间,先蚕节、酬蚕节等民俗活动传承至今,蚕丝祖神的传说广为流传,舞蚕龙于2009年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从1985年开始的海峡两岸祭拜嫘祖和文化交流活动,到2016年经批准举办至今的海峡两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两岸同胞前来拜谒嫘祖,共话骨肉亲情。

  近年来,盐亭以嫘祖文化为核心,大力推进“嫘祖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嫘祖文化名片越擦越亮,提升了盐亭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嫘祖故里景区和海峡两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动已成为品牌,集人文参悟、民族文化体验、市井文化消费于一体的文旅产业综合体——嫘祖圣境项目持续推进;以地方历史人文为载体的文同诗竹园2023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特色文旅街区墨竹里建成并投入运营……

  盐亭自古重农崇桑,形成了独特的蚕桑文化。

  近年来,盐亭抓实蚕桑产业发展,全县桑园面积达16260亩。以盐蓬产业带为基础,布局“一带多园”蚕桑产业,开发蚕桑系列产品,“盐亭桑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嫘之味”农业区域公共品牌享誉海内外,“盐亭桑叶茶”“盐亭桑葚干”等特色产品远销国内外。2024年,全县蚕桑一、二产业实现综合产值4075万元。

  (记者 张登军 杨沐琪 彭紫薇 冯宝安 文/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