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大熊猫和金丝猴 图片由受访方提供
绵阳新闻网讯 三伏已至,生活在绵阳原始森林中的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等珍稀动物,是如何应对夏季高温的?近日,记者采访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管理分局及相关自然保护区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为你揭秘这些“国宝”顶流们的夏日生存密码。
“绵阳北部山区相比平原丘陵,总体要凉快不少,但进入酷暑时节,只要不在高海拔区域,山区里的野生动物也面临度夏难题。”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管理分局相关人士表示。通常这个时候,深邃的岩洞岩缝、茂密的原始森林、高山溪流与水潭、高海拔草甸与灌丛,就成了它们重要的避暑地。
那么,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这些绵阳“顶流”,在酷暑时节会不会有一些“反常”行为?比如大熊猫会不会像狗一样吐舌头降温?
“大熊猫‘吐舌头’是真的!但不像狗那样频繁和夸张。”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管理分局科研教育部相关人士介绍,大熊猫会微微张嘴,伸出一点舌头急促喘气,尤其是在活动后或特别闷热的中午,这是它们身体的重要散热方式之一。此外,大熊猫还会“上树乘凉”和“泡澡”——高处通风更好,温度也略低;它们还会寻找林间阴凉的溪流、水坑,泡在水里降温。一些大熊猫,尤其是成年雄性,还会向更高海拔、更凉爽的地方迁移。
至于金丝猴,它们则偏爱待在树冠层,因为树冠层空气流通好、散热快,且树冠遮挡了大部分直射阳光,温度比地表低好几度。“树冠也是它们最熟悉、移动最灵活的环境,能远离地面的潜在威胁。”
常年观察野生动物的小河沟保护区资源保护专家宋政告诉记者,脾气暴躁的羚牛,在夏季更喜欢“昼伏夜出”。白天高温时段,它们会钻进冷杉林、杜鹃灌丛、岩石背阴面、岩洞等地方避暑,这些地方堪称它们的天然“空调房”。此时的它们会变得非常“宅”,几乎不活动,只在清晨太阳未烈前和黄昏暑气消退后,才来到林缘、草地或溪边觅食、饮水。“它们也会向更高海拔的亚高山灌丛、草甸迁移。”
看到“毛皮大衣”,人们不禁会问:大熊猫、金丝猴们夏天不热吗?桃花源老河沟自然保护中心社区主管敬怀云解释道,大熊猫的毛发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能有效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热量,防止热量直接传递到皮肤,其中白色部分的反射率更高。“通常不需要也不建议进行大规模人工干预降温。动物自身的适应机制和行为调节是首选。我们需要做的,是为它们提供足够的天然荫蔽、水源和迁徙通道。”
随着气温升高,绵阳山区里的动物明星们的避暑习惯有变化吗?如何判断?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工作人员透露,遍布保护区的红外触发相机,能捕捉到动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和行为。通过分析不同季节动物的“出镜率”,可以追踪它们夏季向高海拔、阴凉区域“搬家”避暑的趋势。进入盛夏,科研人员和保护区各方团队也正加强监测和栖息地保护,确保动物能安全、自由地“转场”迁徙。(孙悦 记者 兰建春)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