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高跷狮灯”+“川剧变脸”表演
绵阳新闻网讯 “手抱好小腿,靠墙稳住……”7月20日,三台县文化馆城南分馆内,训练的口令声与铿锵的锣鼓点交织回响,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集训正在这里上演。
这场集训由三台县文广旅局、县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以省级非遗项目“建中高跷狮灯”和“川剧变脸”为核心,为近20名留守儿童开启了一段沉浸式的传统文化之旅。
训练场上,孩子们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指导下,专注练习劈叉、下腰、后空翻以及变脸走位。汗水浸透衣衫,却掩盖不住他们对这项融合武术、舞蹈与民俗的古老技艺的好奇与投入。
11岁的何落宇抹了把汗,语气中带着雀跃:“现在每天跟着何爷爷、何老师和郑老师学踩高跷、变脸,太有意思了!我学会了,等爸妈打工回来,表演给他们看。”
“建中高跷狮灯”素以“高、险、难”著称,“码桌子”“一眼井”等绝技令观众惊叹,却也面临传承断层的隐忧。何经联、何斌父子是“建中高跷狮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员们需在1.5米高的高跷上保持平衡、协同舞动,同时还要配合变脸的手眼身法,难度确实大。”何斌坦言,同时又流露出欣慰:“孩子们兴致很高,我们希望在创新中,让他们真正爱上这门手艺,一代代传下去。”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适应时代。”参与融合创新指导的川剧变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玉兰认为,高跷狮灯的刚劲与川剧变脸的灵动,看似迥异,实则是民间艺术土壤上开出的“并蒂之花”。“训练中,我们将变脸技巧巧妙嵌入狮灯表演,既保留了传统精髓,又增添了观赏的趣味性和视觉冲击力。这样的融合,让三台非遗更具辨识度。”
据悉,这场为期30天的集训成果将在三台县文化旅游推广活动中亮相。(胡丽 记者 李春梅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