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145颗“石榴籽”在绵阳“相遇相融”——2025年四川各族青少年夏令营综述
发稿时间:2025-07-21 09:13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这场历时7天、行程跨越上千公里的“科技+文化”之旅落下帷幕,145名来自全省各地的各族青少年完成了一场从“相遇”到“相融”的深度实践,民族团结的“石榴籽”在绵阳紧紧相拥。

 观看川剧表演

  7月19日,2025年四川各族青少年夏令营结营仪式上,145名青少年共同分享给绵阳同学的回信。一封回信上画着绵阳同学赠送的木刻大熊猫,木刻大熊猫肚皮上写有“籽籽同心”。六天前开营时互赠的礼物,已化作跨越千里的情感纽带。

  这场历时7天、行程跨越上千公里的“科技+文化”之旅落下帷幕,145名来自全省各地的各族青少年完成了一场从“相遇”到“相融”的深度实践,民族团结的“石榴籽”在绵阳紧紧相拥。

  科技与文化交响 让科学兴趣自然生长

  绵阳的特别,在于能让机器人的齿轮与李白的诗韵同频共振。孩子们在这里触摸的高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带着文化温度的奇妙世界。

  机器人创新馆里,跳舞机器人随着音乐旋律刚跳完一段机械舞,营员吴恒博挤到前面追问:“你只会跳舞吗?能背李白的诗不?”操作员笑着在控制台输入指令,扬声器里立刻传出清晰的吟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营员们顿时笑成一团。

  这样的“碰撞”处处可见。北川永昌机场的模拟驾驶舱里,蒙古族姑娘党安坭握紧操纵杆,看着虚拟跑道“后退”时,嘴里念叨着“要稳要慢”——这是她当天上午在李白故居听“欲速则不达”故事时记下的话。长虹双创基地里,营员们组装零件时想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空气净化器模型时,讨论的不仅是原理,还发出“唐朝要是有这玩意儿,李白写诗时空气更清新”的感叹。

一起画“团结树” 

  绵阳没把科技启蒙做成“说明书”,而是让科技“家底”与诗仙文脉牵手。当孩子们发现,现代化的机器人可以“读懂”古人的诗意,激发了他们对科技浓厚的兴趣。正如营员韩沛宸所说:“原来玩机器人和读古诗一样,都能让我感受到人类智慧的伟大。”

  点滴相处之间 让民族团结落地生根

  不同民族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如何从陌生到熟悉,从相识到相知?夏令营以无微不至的安排,将“民族团结”悄然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它是餐桌上你推我让的分享,是游戏里默契十足的配合,是困境中不假思索的援手。就这样,原本抽象的概念化作了孩子们触手可及、用心能感的日常点滴。

  一份礼物打开一扇心门。开营那天,每个营员座位上都放着一份绵阳小朋友准备的礼物:木刻大熊猫、珙桐种子、画着绵阳风景的卡片……来自凉山州的黑么小岚收到一张画着李白故居的画,旁边写着“希望你喜欢我的家乡”,她感动地说:“这份礼物像在我心里点燃了一盏温暖的灯。”这些带着温度的小物件,成了最好的“破冰剂”,在交换礼物的环节,孩子们很快就聊到了一起,你说你的家乡,我说我的习俗,不知不觉就熟络起来。

一起做科学小实验

  一起做事凝聚一份情谊。画“团结树”时,大家挤在一起选颜色,你按一个红手印,我盖一个绿指印,很快就组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石椅羌寨学草编,羌族小伙伴手把手教,最后编出来的草绳虽然歪歪扭扭,大家却都当成宝贝;北川地震纪念馆里,看到墙上“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照片,营员冉亚琳悄悄握住身边同学的手,“原来以前有这么多人携手面对灾难,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孩子们懂得:大家虽然说着不同的方言,但心是相通的。

  朝夕相伴种下一颗种子。7天里,孩子们一起吃饭,发现“你的腊肉好吃,我的糌粑也不错”;一起住宿舍,晚上躺在床上聊各自民族的故事;“同唱一首歌”活动里,有的用汉语唱,有的加几句本民族的调子,唱跑调了也笑得开心。有的营员一开始担心自己普通话说得不好,后来发现并不影响交流。营员王雨慧说:“我们一起学习、玩耍、互相帮助,根本不会在意谁是什么民族,我们是一家人!”

  “让不同民族的青少年团结互助,其实不用讲太多大道理。”本次夏令营活动策划人表示,从准备一份贴心的礼物开始,在共同参与的活动里加深了解,在朝夕相处中熟悉彼此,那份“我们是一家人”的感觉,自然会慢慢融进孩子们心里。

  当夏令营落幕时,孩子们带走的不只是模型和诗稿,还有一书包的友谊和心里的热。绵阳用科技的趣、文化的韵、相处的暖,让145颗“石榴籽”贴得更紧——这些在夏天播下的种子,未来一定会开出更绚烂的花。

  (记者 杨方彧 刘凤君 文/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