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在护理人员带领下一起锻炼身体
“手指动起来,手臂向上……”7月7日清晨,在绵阳市中医医院医养结合中心,数十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专业护理人员的带领下,认真地锻炼身体。
与此同时,在位于涪城、安州等地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医养结合中心,老人们也跟着护理员做起八段锦。
在市卫健委指导下,我市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依托医院强大的医疗服务平台,为老人提供养老、医疗、康复、安宁疗护等全方位服务。
□记者 彭雪 何茂松 文/图
既“医”又“养”
让老人安度晚年
医养结合,“养”是基础,“医”是支撑。
市民李女士的母亲瘫痪,生活无法自理。“以前在家请人照料,母亲生了褥疮。入住医养中心后,生活、医疗有专人负责,翻身、洗澡、洗头等照顾很仔细。”李女士坦言,母亲安顿后,自己终于能专心工作了。
“我患有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孩子在外地工作,照料困难。出院后,就选择来到这里疗养。”96岁的韩大爷一边看电视一边告诉记者,“这里起居、医疗有专人负责,我两次病情变化都是通过绿色通道及时转到楼下的住院部进行治疗,好转后又返回中心继续疗养。现在精神好了,生活规律,有时还写书法自娱。”
李女士和韩大爷的经历并非个例。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医养分离难以满足老年人尤其是患病、失能老人的多元需求。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绵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37.78万,占比26.35%,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其中,空巢老人和老人多病共存现象普遍,双职工家庭更是面临“4老+2小”的重压。
为老人开展中医外治疗法
破解痛点
筑牢老人“医”靠
记者在市中医医院医养结合中心看到,地面进行了防滑处理,洗手间安装有扶手,床头配备紧急呼叫、供氧系统。智慧监测设备精准守护老人健康,智慧巡更系统确保问题及时处理。在生命终末期老人专区,专业医疗团队提供舒缓治疗与陪伴,助其舒适、平静、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
此外,中心还推出个性化膳食,结合时令开展食疗活动;举办中医药文化活动、科普讲座,营造充满文化氛围和社交互动的愉悦环境。
“在中心,老人入住后首先进行全面能力评估和分级。”市中医医院医养结合中心副主任董晓夫介绍,中心主要为自理老人提供医疗保障,为失能老人提供洗漱、喂食、喂药、翻身等全方位照料,针对极重度失能老人,特别关注大小便管理、皮肤护理及情感抚慰。依托医院资源,中心运用穴位敷贴、中药熏蒸等中医外治疗法和养生功法,同时结合物理疗法、生活能力训练等现代康复手段,帮助功能受损老人恢复。
基层探索
惠及更多老年群体
目前,绵阳医养结合探索已经由城市延伸至乡镇。安州区雎水镇“金色年华医养中心”由镇卫生院一体化运营,是全市首家乡镇卫生院承办的医养机构。
雎水镇卫生院院长肖勇表示,医养结合针对当地及周边乡镇1.7万余名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需求,特别是农村空巢、孤寡、失能失智老人,整合医疗、康复、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功能,配备适老化智慧设备,并接入市级智慧医养健康云平台,实现“小病及时治、慢病专人管、配药不出门”的“以医促养”健康养老模式,获评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单位。
在涪城区杨家镇中心卫生院,医养结合中心同样别具特色。“我是前期试运营阶段首批入住的,刚开始只能依靠轮椅行动。在这里,不仅得到了悉心的照料,还有专业的康复训练,我逐渐站了起来,还能短时间独立行走。这里离家也近,家人接送我很方便,我很满意!”一位老人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这里除基本的养老设施外,还有休闲娱乐设备以及康复训练治疗等医疗服务,该中心还与市内三级医院建立了绿色转诊通道,为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务。
近年来,我市依托强大的智慧医疗支撑,融入中医特色康养服务,让老年群体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用心用情守护最美“夕阳红”。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