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绵阳二中金家林校区——学生“动”起来 科学课堂“活”起来
发稿时间:2025-06-14 08:48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我们正常呼吸吐出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部分氧气。今天,我们就用溶解氧传感器测测吐出气体的含氧量。”5月22日下午,绵阳二中金家林校区少年科学院生物数字化实验室里,一堂充满探究意味的科学课正在进行。学生们围在实验台前,将传感器连接电脑,专注地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

老师在科学课上指导学生做实验

  闪光点

  紧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理念,设立科技体验厅、多学科数字实验室及科创教室,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搬进课堂,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设计中学习,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记者 彭紫薇 刘凤君 文/图

  “我们正常呼吸吐出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部分氧气。今天,我们就用溶解氧传感器测测吐出气体的含氧量。”5月22日下午,绵阳二中金家林校区少年科学院生物数字化实验室里,一堂充满探究意味的科学课正在进行。学生们围在实验台前,将传感器连接电脑,专注地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

  这堂课是涪城区少年科学院生物数字化实验室系列课程之一。授课教师章艺馨边指导操作边介绍,课程基于课本知识点,结合生活问题设计,后续还会引导学生采集生活场景中的水样,分析不同环境的溶解氧含量,把课本知识“搬”到真实场景中。

  如此独特的课堂设计并非偶然。自2023年6月少年科学院成立以来,该校紧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理念,设立科技体验厅、多学科数字实验室及科创教室,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搬进课堂,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设计中学习。

  如何把科学问题转化为适合中小学生的课程?该校区校长梁辛举例,卫星轨道计算公式复杂,但拆解成“如何让纸飞机飞得更远”这类小问题,学生就能从空气动力学出发,通过实验验证机翼形状与飞行距离的关系。这种将前沿知识与学科内容结合的模式,已成科学课堂的常态。

  在生物实验室楼上的机器人创新实验室里,科学教师兰祥君正指导学生设计发条车,“齿轮传动怎么调能让车跑得更远?正负转对方向有何影响?”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反复试错中理解机械原理。

  学校以“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为课堂目标,构建“质疑+实践”课堂样态,全方位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播撒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种子。而让科学教育真正“活”起来的秘诀,也藏在科技体验厅里。VR体验、机器狗操控、跳舞机器人表演等项目,让“欢乐因子”与“科技分子”交织,学生在趣味操作中走近科学,学习科学。

  在基础教育阶段,该校科学教育成效显著。五年级学生陆子敬加入无人机社团近一年,已熟练掌握定点降起、环绕飞行等技巧,他表示,对无人机领域职业充满兴趣,计划下学期参加市内比赛积累经验。

  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是绵阳二中金家林校区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目前,学校正完善科创社团课程体系,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致力于打造全区领先、全市知名的科技教育名校。正如校长梁辛所说:“若更多孩子因此爱上科学,心中种下探索未知的种子,我们的工作便有了意义。”在科学教育的道路上,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无数等待被点燃的好奇心。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