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秀美的北川曲山镇石椅村 四川日报记者 华小峰 摄
绵阳是农业大市。1985年,绵阳撤地建市,不仅翻开了城市发展的崭新篇章,更奏响了城乡共进的时代强音。
一组数据见证城乡变迁:2024年,全市常住人口492.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93%,而2000年该数据仅为32.59%。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有机整体,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绵阳坚持推动先进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差距正逐步缩小,城乡共同繁荣的景象正徐徐展开。
站在建市4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城乡融合的奋进历程,绵阳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未来。
□记者 唐显枚 王何力
要素破壁 构建城乡双向流动新格局
“近期天气干旱,黄瓜得抓紧追肥,不然会影响挂果!”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的蔬菜种植基地,市农科院果蔬所高级农艺师牛义松蹲在田间,一边查看苗情,一边向农户传授种植技巧。这样的场景,如今在绵阳各乡镇、村社频繁上演。
为打破城乡要素单向流动的壁垒,绵阳启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农业科技专家进村入社系列活动”。市科技局联合市农科院等单位,组织农业科技专家、科技助理、科技特派员等专业力量深入基层,构建起“专家进村-技术落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让先进的农业技术真正“沉下去”,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硬实力”。
人才、金融、土地等关键要素的改革同步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在人才引育上,绵阳向全市数百个脱贫村及重点村选派驻村帮扶干部;推动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医疗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改革,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医疗服务。
金融支持方面,安排资金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分配下达各项惠农补贴资金;2023年,在全省率先创新推出“绵州农房增信贷”,截至今年5月已授信农户8.06万户、授信金额135.31亿元。
持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承包耕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颁证率达98%,全市承包耕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161万亩,流转率30.1%,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江油市成功出让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激活了沉睡的土地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开辟新路径。
服务均衡 谱写城乡协同发展新篇章
建市之初,农村道路泥泞、水电供应不稳,群众“看病难、上学远”等问题突出。随着绵阳持续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领域的“硬联通”不断提速,通过政策倾斜、资源下沉、机制创新,农村公共服务正从“有”向“优”转变。
今年3月,中国自行车运动骑游大会暨“骑遍四川·安逸安州”第八届中国·安州环山环湖自行车公开赛在安州区鸣笛开赛。比赛中,总长60多公里的“四好农村路”,将罗浮山的群峰叠翠、白水湖的天光云影、万亩油菜花海等多个旅游景观巧妙地串联起来。参赛选手范蕾不禁感叹:“这里有山、有湖、有油菜花,赛道特别美”。
放在40年前,这是难以想象的。而如今,“要想富,先修路”的共识促进绵阳形成了“城区-县城-乡镇-村社”全覆盖的四级交通网络,进一步缩短了城乡时空距离。截至目前,全市“四好农村路”已突破2.24万公里。
公共服务均衡发展,让乡村生活更有品质。在医疗领域,绵阳统筹全市医疗资源,通过“一村一月一义诊”活动,推动优质医疗服务下到基层;推动实现城镇以上地区5G网络全覆盖,市域内建制行政村5G网络和乡镇以上地区千兆光纤网络全覆盖;持续完善城乡教育,改造提升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
实施乡村振兴八大专项行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出台《绵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一个个围绕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和人居环境舒适度的行动、举措落地生根,让绵阳的乡村向着城镇看齐,让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
产业跃迁 激活城乡融合发展新动能
产业兴旺是城乡融合的核心。绵阳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推动农业从传统单一业态向三产融合的多元生态转型,让农村成为充满希望的热土。
一组亮眼的数据见证着绵阳农业的华丽蜕变: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64.05亿元,粮食总产量47.74亿斤,创历史新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超384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9.75%。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3个,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在刚刚落下帷幕的西博会上,“绵麦902”“川藏黑猪”“北川白山羊”“平武红鸡”等绵阳特色农产品大放异彩,展现出强大的种业育繁推全链条实力。
以生猪产业为例,绵阳建成3个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培育了铁骑力士、新希望六和、明兴农业等龙头企业。企业不仅在养殖环节实现智能化、规模化,还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生猪深加工,并融入乡村旅游元素,打造集养殖体验、科普教育、美食观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项目,实现“养殖-加工-文旅”深度融合,让农业附加值不断攀升。
不仅如此,乡村旅游更是成为绵阳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安州区桑枣镇“蝴蝶谷”游客量连年攀升,依托白马王朗自然风光打造的民宿集群,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如今,曾经的偏远乡村摇身一变,成为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
40年栉风沐雨,40年春华秋实。从城乡“二元分割”到“美美与共”,绵阳用实践证明,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站在建市4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绵阳将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持续推动现代都市与田园乡村交相辉映,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绵阳篇章的崭新辉煌,向着共同繁荣的美好未来阔步前行。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