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学团队在两弹城邓稼先旧居前缅怀“两弹”元勋。 记者 刘晓东 摄
刚刚过去的四川首个秋假,让位于梓潼的两弹城迎来又一波研学热潮,每天都有多批研学团队来到这里,探寻“两弹”足迹,追忆强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接受国防教育洗礼。
两弹城火热出圈的背后,是绵阳以科技为翼,持续丰富活动形式,通过“可触可感”等沉浸式体验,让红色基因、历史底蕴等“精神资源”成为“流量关键”,书写全民国防教育的“绵阳答卷”。
□ 记者 刘晓东
红色为底
沉浸式体验,汲取前行力量
秋假期间,两弹城开展的怀旧服装打卡、寄语墙留念、爱国电影放映等趣味性和互动性活动,深受研学团队和亲子家庭青睐。
两弹城,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等2万余名科研工作者在这里锻造了国之重器,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也是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邓稼先旧居,游客和学子们满怀崇敬之情,向邓稼先铜像敬献花篮,庄严肃立、深切缅怀,深刻领悟“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真谛,将“两弹一星”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四川两弹城博物馆,造型逼真的模型、研发过程的剧场演绎、翔实的文史资料等让人目不暇接。“亲眼看到邓稼先用过的手稿和老一辈科学家搞科研的艰难环境,才真正体会到他们的伟大。”学子杨虹琴的感慨道出众多参观者的心声。
在航天科技馆,这里展陈着各种火箭、导弹、卫星模型,并设置实景互动、动感轨道车探险等一系列游戏互动环节,让游客在沉浸式模拟体验活动中学习国防教育知识;密室逃脱挑战项目,需要答对涉及航天、军事等多个领域的题目才能闯关,考验参考者的国防教育知识储备;VR体验区则以第一视角,让参与者感受航天任务的惊险与荣耀。“这种边学边玩的方式真是太棒了!”学生谭钟说。
“两弹城的故事,会成为学生们成长路上的思想灯塔。”一位研学带队老师表示,来两弹城进行研学活动,就是打造行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
拓展阵地
做强品牌,讲好红色故事
四川两弹城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今完整保存了教学大楼、教研室、实验室、住宿楼、计算机机房、图书馆等50余栋建筑。如今,这里被打造成以“专业军事训练+防灾救援培训+实弹射击体验”为核心,以综合性国防军事体验园、专业军事训练、防灾与应急救援培训和实弹射击体验项目等为重点,可同时容纳1200名学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军事教育的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在研学课程方面,两弹城开展线上科普直播,讲解员与梓潼少年宫联动进行讲解和实验演示,推出科学实验系列课程,还同步开发了《信仰的力量》《核能探秘》《历史的颜色》等跨学科融合课程,通过场景化教学和成果可视化设计,让学员在互动中深刻感悟“两弹一星”精神。
在文创产品开发上,除了出圈的“邱小姐”,还推出冰箱贴、水杯、拼图等20种兼具教育性与趣味性的产品,以年轻化载体传承红色文化。
此外,两弹城还精心打造了多部情景剧及环境小剧《唤我壮志凌云》《没有上锁的箱子》,通过戏剧艺术还原历史场景,生动展现科技工作者的奉献精神。
近年来,情景话剧《国魂》、红色剧目《英雄·丰碑》已走进中央党校、清华大学等学校,传递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蕴。
用活教材
创新主题,深化国防教育
作为四川历史文化名城,绵阳不仅有两弹城,还有“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飞龙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王右木纪念园等红色资源,是“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凝结地。
今年,通过开展“青”爱的绵阳第三季——“青春砺剑 强国有我”国防教育主题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设置“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践行科学家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学习先进典型、展望前沿科技”五大板块,打造“青年说”“行业专家说”“宣讲团员说”特色化国防教育讲师队伍,以及具有科技城特色的国防教育品牌。
舞台上,情景剧《记忆里的“两弹一星”》重现了朱光亚、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突破重重阻碍归国的历史瞬间。观众席上,学生们自发举起“以我青春砺剑”的标语,让国防教育的意义变得具体可感。
第三季活动突破传统框架,创新打造“情景剧+国防教育”“微宣讲+国防教育”“实践研学+国防教育”等教学模式,让知识从纸面跃入现实,触动心灵。
第三季活动中,10堂各具特色的“移动课堂”先后走进绵阳南山中学等10所学校,不仅点燃了学子们的报国热情,更展现了绵阳在推动青少年国防教育上的创新成果。
近年来,绵阳以青少年国防教育为基础,将全民国防教育作为国家安全屏障的基础性工程,坚持思想铸魂与实践赋能双向发力,拓展全民国防教育活动新模式,切实把红色资源禀赋转化为全民国防教育的“活教材”,常态化开展“两弹一星”精神进校园、老兵讲故事、军营开放日、国防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构建“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年贯穿、全要素融入”的国防教育体系,形成“老、中、青”国防教育人才队伍,书写全民国防的“绵阳答卷”。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