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武引防汛抗旱值班平台。 武引中心供图

武引灌区智能监测终端。 武引中心供图
□ 徐辉 罗世龙 记者 唐显枚
被誉为“第二个都江堰”的武引工程,是四川省“六横六纵”调水规划和“一主四片”水生产力布局的核心骨干,滋养着四市十一县(市、区)的广袤土地,关乎830余万群众的生产生活命脉。近日,四川省武都引水工程运管中心传来喜讯——智慧武引灌区管理平台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这一水利工程正式告别传统管理模式,全面迈入“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智慧水利新阶段。
11月19日清晨,协水员邓波在高复分干渠27#明渠巡护时,发现一处放水洞闸门启闭设施异常。他当即用手机拍照,通过“智慧灌区”APP完成信息上报,整个过程不到3分钟。几乎同一时间,管理站负责人刘鹏的手机就收到实时提醒,通过APP核实情况后迅速调度人员处置,不到半小时便完成了“发现问题-信息上报-分析研判-现场处置”的全流程闭环。这一幕高效协同的场景,正是智慧武引建设成果的生动缩影。
“数字化管理是大势所趋。”武引中心科学技术与信息化科科长徐辉介绍,近年来,武引中心紧扣现代化灌区建设目标,全面落实四川省数字政府建设及水利厅数字水利发展部署,以“智慧武引”为核心抓手,打破数据孤岛、打通系统壁垒,构建起覆盖全灌区的统一信息管理中枢,为459万亩标准良田的精准灌溉和830余万群众的用水安全筑牢科技屏障。
这份“智慧”的背后,是三大关键环节构筑的坚实支撑:
密布感知网络:在水库、渠道、大坝等关键部位部署2680台(套)智能监测终端,涵盖流量、土壤墒情、大坝安全、雨量等多维度监测设施,搭配视频监控和远程控制闸(阀)门,如同为灌区装上“神经末梢”,实现一线数据实时采集、秒级上传 。
打通系统壁垒:前端监测数据为供水管理、水情自动测报、工程安全监测等多个业务子系统提供支撑,各系统数据无缝汇入“智慧武引平台”,彻底打破以往信息割裂的局面。
构筑智慧“大脑”:平台整合防洪、供水、发电、生态等多业务功能,实现“一网统管、一屏尽览”,让灌区运行监测、调度指挥与应急管理有了精准决策依据 。
如今,武引远控中心已成为灌区运行的“指挥中枢”,从水库调蓄到干渠配水,从汛情响应到生态流量保障,各类指令精准下达、执行实时反馈,指挥调度效率较以往提升60%以上。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让一线工作更高效,还实现了水资源的科学调配,在抗旱保灌、防汛减灾等场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展望未来,武引灌区将持续贯彻国家及四川省数字水利建设部署,在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感知体系优化、业务场景深化等方面加码发力,推动数字技术与灌区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我们要复制推广武引经验,为四川乃至全国智慧水利建设贡献更多实践样本,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水利示范工程。”徐辉说。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