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仙海
【仙海】送出民生实事“大礼包”——幸福生活看得见摸得着
发稿时间:2025-11-20 09:33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政府给买了‘两癌’保险,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了!”“打流感疫苗只花20元服务费,太划算!”“错车道修到家门口,会车再也不用倒半里地”……岁末将至,行走在仙海区的村(社区)、田间地头,这样的夸赞声不绝于耳。自今年3月沉抗镇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票决出2025年十项区级民生实事以来,仙海区聚焦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综合治理、交通水利、医疗保险五大领域精准施策,如今各项民生实事一一落地,民生“幸福账单”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好生活。

  

 

  仙海鲜花音乐小镇。 记者 曾云 摄

  

 

  等待接种流感疫苗的老人。袁魏 摄

  

 

  人社服务站家门口办公。 蒋超 摄

  “政府给买了‘两癌’保险,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了!”“打流感疫苗只花20元服务费,太划算!”“错车道修到家门口,会车再也不用倒半里地”……岁末将至,行走在仙海区的村(社区)、田间地头,这样的夸赞声不绝于耳。自今年3月沉抗镇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票决出2025年十项区级民生实事以来,仙海区聚焦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综合治理、交通水利、医疗保险五大领域精准施策,如今各项民生实事一一落地,民生“幸福账单”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好生活。

  □ 记者 曾云 胥江

  健康守护

  从“两癌”防护到疫苗接种,织密民生保障网

  “以前总担心体检花钱,更怕查出大病。”拿到保险凭证的仙海区低保户廖阿姨,道出86名受益妇女的共同心声:“现在有了‘两癌’保险,终于敢去做筛查了。”作为区级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仙海区自去年起便将低保妇女健康保障纳入重点工作,通过民政数据筛查、村社上门核实,精准锁定18至65周岁低保妇女群体。两年来,“两癌”保险已累计覆盖167人次,为低保妇女撑起健康“防护伞”。

  同样感受到政策暖意的,还有辖区内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近日,在仙海人民医院接种大厅,68岁的燕子村村民王跃富刚完成流感疫苗接种,正和同村老人笑着聊天:“从登记到接种才10多分钟,还免费测了血压,太贴心!”此次免费流感疫苗接种项目,由区财政全额保障疫苗费用,每剂最高补助98元,老年人仅需承担20元服务费。

  为确保政策落地,仙海区提前开展老人健康摸底,组建专家团队培训医护人员,并通过村社大喇叭、微信群、上门走访等方式广泛宣传。截至10月底,已有855名老人顺利接种,后续还将按“一村一表”推进,确保2000名目标老人“应接尽接”,为老年人健康筑起安全屏障。

  环境添绿

  2000棵新苗扮靓城乡,闲置地变“休闲园”

  周末,海棠社区鲜花小镇旁的绿地上,蒲女士正带着5岁女儿看望她们春天种下的小树苗:“现在长得比娃都高了!”

  这是仙海区“桃花源”和美乡村植绿项目的生动一幕。今年以来,仙海区以“植绿、治水、增景、兴产”为核心,在湿地公园、体育公园、徐家桥社区等重点区域,累计栽种各类树木2000棵。

  曾经,徐家桥社区几处闲置地块杂草丛生,如今桃树、梨树、樱花树错落分布,微风拂过枝叶沙沙作响,成了居民散步带娃的“网红地”。“以前又脏又乱,现在环境好了,心情都跟着舒畅!”居民李阿姨的话,道出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感。

  从健康保障到出行便利,从便民服务到环境改善,仙海区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仙海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持续推进民生项目提质增效,让每一项政策都充满温度,每一份努力都通向幸福。

  服务提质

  人社站家门口办公,流动车翻山“送服务”

  “不到15分钟,失业登记、养老缴费、医保查询全办完,再也不用跑镇上了!”在抗香村就业创业服务站,刚办完业务的王大姐,正热情地向村民分享体验。

  如今,仙海区11个村(社区)已实现人社服务站全域覆盖,“场镇15分钟+农村5公里”便民服务圈全面成型。每个服务站配备电脑、高拍仪等设备,接入省级人社专网,23项高频业务“一站式办结”,还组建“1名专职+2名志愿者”服务队伍,确保“门常开、人常在、事能办”。

  针对高龄、残疾、偏远地区群众,仙海区创新推出“流动服务车+上门帮办”模式。68岁的李大爷腿脚不便,曾为养老金资格认证发愁,如今只需一个电话,流动服务车就会开到山脚下,5分钟便能完成认证。

  今年以来,流动服务车已累计上门服务180余次,惠及近千名特殊群众。截至目前,各服务站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5万元,帮助54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社政策享受率同比提升35%。

  出行升级

  错车道解“会车难”,断头路通“致富路”

  “去年添了错车道,会车不用倒半里地了。”站在锦屏村新铺的水泥路边,村民李大姐的笑容格外灿烂:“家门口又修了新路,娃儿回家都喊‘路敞亮多了’!”

  此前,针对农村道路“会车难”“绕路愁”的问题,仙海区生态环境局联合村社走村入户收集群众诉求,最终确定在弯道视线差、窄路难避让的“痛点段”新增94处错车道,让村民出行不闹心。

  更让村民振奋的,是3条“断头路”的打通。铜瓦村一组曾有一段坑洼泥泞的“断头路”,如今已变成平整水泥路连通主干道。“以前拉枇杷去镇上要绕2公里,现在路通了,一年省的油钱够娃学费!”村民张大哥算起细账,满脸欣喜。

  据悉,这3条“断头路”分别位于铜瓦村、锦屏村、黄金社区,打通“断头路”直接惠及200余户、1000余名村民,每年能为农产品运输节省10万元成本。“货车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再也不担心蔬果烂在地里了。”种植户的话语里,满是对乡村振兴的期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