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后的明园小区整洁有序。记者 兰建春 摄
11月19日,在位于涪城区长虹大道南段69号的明园小区,初冬的暖阳透过黄葛树繁茂的枝桠,洒在崭新的休闲座椅上。几位老人坐在树下闲话家常,不远处,一辆辆汽车停放在划线整齐的停车位上。
这幅温馨的社区图景让人很难想到,不久前,这个昔日的明星小区还因为老年人的休闲空间需求与年轻人的停车需求发生矛盾而陷入两难境地。如今,随着老旧小区改造的完成,困扰居民多年的空间难题终于有了和谐的答案。
□ 记者 兰建春 唐韬
一方小院 两种期盼
黄葛树下成为“必争之地”
“想着年轻人上班,早出晚归,我们还是要多理解。”在明园小区,一些老年人回忆起改造前的日子,语气中透露着无奈。
明园小区建于2000年,有五栋住宅楼,153户居民。随着时间推移,原有的设计已无法满足居民们的新需求。小区里有一株黄葛树,树下的一片公共区域原本是中老年人最喜欢聚集的地方,他们坐在水泥凳上聊天、在树下锻炼身体,这片空间也因此成为小区有限的公共场所中最受欢迎的地方。
与此同时,随着私家车增多,小区最早规划的20多个车位已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下班后没有车位了,只得四处挤。”业主李先生回忆。无奈之下,黄葛树下的区域成为“必争之地”,车辆占据了绿化带,也在无形中挤压了中老年人的活动空间。
矛盾最激烈时,业主们为了车位互相争执,车辆挡住进出口,居民之间甚至发生口角。“差点打起来,幸好业委会及时劝阻。”小区居民们告诉记者,有的业主实在无法忍受停车难题和空间的局促,最终选择了搬家。
平衡需求 巧妙解题
老小区焕发新生机
在明园小区进行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如何平衡老年人和年轻人的需求成为关键课题。
涪城区城市更新服务中心旧城改造股副股长任智渊告诉记者,“我们积极听取小区居民意见,广泛收集不同年龄阶段居民的诉求,征得居民同意后,积极盘活小区的‘金边银角’,确保绿化面积不缩减的情况下,将道路旁的部分绿化区域置换成停车位,重新划线。”改造对原有比较杂乱的绿化进行了重新规划,合理设置人行步道、停车区、活动区域和休闲座椅。
变化令人欣喜。如今的黄葛树下被改造成了精致的小游园,几排座位错落有致,留出了充足的活动空间。小区党支部也选择在这里开会,“敞亮自然,能坐能站,比较宽敞”。活动区域增加了,老人们可以下棋、打扑克,锻炼身体也有了更多选择。
停车问题也得到显著改善。车位从原来的20多个增加到60余个,加上临停区域,能停下近百辆车,空间利用率大大提升。
小区还实施了屋面防水改造、楼梯间粉刷、楼道灭火器增设、单元门更换、外墙排危翻新等全面改造。配套改造包括海绵化铺装、雨污水管网改造、路灯、供水改造、智能安防系统等,有的楼栋加装了电梯。小区居民詹伯伯高兴地说:“现在小区房屋出租很受市场欢迎,以前两室两厅每月七八百,装了电梯后涨到1200元,一年房租能多收几千元。”
记者手记
城市更新期待更多“温暖答卷”
夕阳西下,明园小区的黄葛树下,一幅新的生活图景已然成形:老人闲话,孩童嬉戏,下班归来的年轻人停好车,沿着崭新的步道回家。这片曾经的“必争之地”,如今已成为社区和谐的见证。明园小区的成功,关键在于精准区分不同群体的需求,并通过精巧的空间设计实现“鱼与熊掌兼得”——既守住了树下的欢声笑语,又解了停车之困;既保证了绿化面积,又提升了实用功能。硬件升级与居民幸福感同步“双赢”,“把好事办好”落到了实处。
明园小区的故事,印证了很多老旧小区的困境并非无解,其核心正在于“善治”——用民主协商凝聚共识,用巧思设计盘活空间,最终靠精细化“绣花”改造功夫执行到位。这套方法,正在让绵阳更多老社区焕发新生,让更多居民共享美好生活。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