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盐亭
【盐亭】从“点上开花”到“全域结果”,盐亭系统化推进基层治理创新
发稿时间:2025-11-14 08:30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在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有序”与“温情”的有机统一,是摆在众多社区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近年来,盐亭县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从滨江社区的“加减乘除”到南街社区的“小巷管家”,再到全县域的体系化推进,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走向“多元协同”,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服务”,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内涵——最好的治理,是让群众安心无忧;最优的服务,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原标题:从“点上开花”到“全域结果”,盐亭系统化推进基层治理创新 ——

  “盐途有我·同心共治”交出暖心答卷

  在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有序”与“温情”的有机统一,是摆在众多社区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近年来,盐亭县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从滨江社区的“加减乘除”到南街社区的“小巷管家”,再到全县域的体系化推进,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走向“多元协同”,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服务”,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内涵——最好的治理,是让群众安心无忧;最优的服务,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居民在滨江社区公益爱心义卖区选购商品。叶亮亮 摄

  巧用“加减乘除”  答好治理为民“暖心卷”

  初冬的暖阳洒在文同广场上,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孩子们在清风长廊边嬉戏。穿过这条挂满社区文化牌的走廊,就是盐亭凤灵街道滨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上午10点,外卖员小张刚送完一单,熟门熟路地走进“暖心驿站”,接上热水,给手机充电。

  “以前送餐间隙只能在电动车上凑合,现在这里成了我们的歇脚地。”小张告诉记者,驿站里备有充电器、医药箱、微波炉,成了户外劳动者的“刚需装备”。

  这个看似简单的驿站,正是滨江社区“加减乘除滨立方”工作法的生动缩影。“居民大多为上班族,参与度不高,社区资源也匮乏。”滨江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蒲洪建说,“如何让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是个大难题。”

  怎么办?怎么做?蒲洪建带着班子摸索出一套精妙的“治理算法”——

  做足“加法”固根基。整合盐亭县肿瘤医院、信用联社等辖区单位,构建起运转高效的“大党委”格局;组织社区干部赴上海、成都等地驻点学习,开展“擂台比武”,淬炼治理能力;设立“张大姐工作室”,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三层发力让治理底气更足。

  善做“减法”融隔阂。社区创新构建“三级网络”,将治理压力分解到每个单元;推行“三日互动”,每月三个周五分别定为“交流谈心日”“志愿服务日”和“文体活动日”,让干部走进群众;创设“三杯热茶”议事机制,居民喝着“自治茶”共商自家事。三道减法,让邻里距离在温情中不断拉近。

  精做“乘法”提效能。“智慧滨江”小程序上线20余项掌上服务,报事报修实现“指尖办结”;3个小区全覆盖的门禁系统和高空抛物监控,为特殊群体筑牢安全屏障,科技赋能让治理事半功倍。

  敢做“除法”破瓶颈。通过“商企朋友圈”化解商户纷争,让昔日商圈变身县城热门商业中心;引入4家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成立社区服务公司运营茶楼、幼托等项目,去年营收达80余万元,治理痼疾在创新中逐步消解。

  如今的滨江社区,“四川省最美家庭”获得者张美茹成了邻里纠纷的“解压阀”,居民自筹20万元修建的13处停车棚及充电桩,让小区从“乱停乱放”变身“井然有序”。

  从商户纷争到商圈共荣,从管理缺位到服务上门,这套“加减乘除”法,算出了民生温度,算出了治理精度,更算出了群众满满的获得感。

“小巷管家”在南街美食街开展食品安全宣传。 叶亮亮 摄

  激活“小巷管家”  写好老街焕新“人情篇”

  晨光熹微中,南街社区的青石板上响起熟悉的脚步声。“下水道还堵吗?”“你们两家不吵架了吧?”小巷管家黄健背着帆布包、拿着民情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这片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城区曾是盐亭人记忆中的繁华之地,却也因岁月侵蚀陷入“四多四难”:设施老旧多、流动人口多、遗留问题多、矛盾诉求多。辖区内383家商铺类型繁杂,65幢老旧楼院多数无物业管理,治理难度可想而知。

  2024年9月,盐亭县委社会工作部在此试点“小巷管家”机制。“一开始大家也不知道‘小巷管家’到底是要做啥,只知道是要发动群众进行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党委书记袁霞回忆试点初期的艰难,“居民都用怀疑的眼光看我们,但现在不一样了,大家有事直接找小巷管家。”

  黄健就是首批12名“小巷管家”之一。“我主要负责南街的卫生清洁、邻里纠纷等。能现场解决的立即办,解决不了的就‘吹哨’找部门。”黄健翻开记得密密麻麻的民情台账,上面详细记录着近期处理的10余件居民诉求。“虽然都是些小事,把小事做好,能得到居民认可,我也很高兴。”对他来说,小巷管家不仅是份责任,更蕴含着街坊四邻的信任。

  治理创新激发了市场活力。在“小巷管家”推动下,“商户联盟”应运而生,推动南街美食街成功创建“洁净美与烟火气共融”示范街区。这里汇聚了“母猪壳”“火烧馍”“酸辣粉”等众多盐亭特色小吃,从传统美食到创新菜品应有尽有。

  “下水道堵塞、垃圾堆放这些‘老毛病’,以前只能干着急。现在‘小巷管家’每周都来问需求,问题解决快多了。”南街社区商户王鲁说,“商户外的问题有小巷管家解决,商户内的问题有商户联盟解决,大家都很满意。”

  从“站着看”到“跟着干”,从“要我做”到“一起做”,“小巷管家”激活了社区治理热情。

社区工作人员为老人进行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叶亮亮 摄
 

  聚力“全域提升”  奏响基层善治“协奏曲”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生福祉的“第一现场”。从家长里短的琐碎诉求到社区发展的共性难题,如何将矛盾化解在萌芽、服务送到心坎,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核心命题。

  近年来,盐亭县委社会工作部,以体系化建设为抓手,着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让治理创新从“点上开花”迈向“全域结果”。

  数字赋能打通治理“经络”。创新构建“1+2+4+N”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机制,线上线下载体并行,人大建议、政协提案、“12345”热线、人民信访共同参与,多部门协同办理,让100余条人民建议“金点子”转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行动。

  机制创新提升服务效能。深化推进“三事分流”机制,明晰部门负责“公家事”、社区牵头“大家事”、居民共商“自家事”;同步创新“访调诉援”一站式联动调解机制,将信访、调解、诉讼、法律援助有机结合,解决群众矛盾200多件,挽回经济损失190万元。

  资源整合激发共治活力。推动49名专职网格员转隶社区工作者,建成546个志愿服务站(点),完善“社工引领、志愿参与”协作机制;统筹社会资源发展社区经济,实现便民服务与集体增收双赢。

  从社区“盆景”到全域“风景”,盐亭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正在嫘祖故里遍地开花,全面提升市民可观、可感、可及的幸福感与安全感。截至目前,盐亭通过系统化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累计化解基层矛盾420余起,清理安全隐患23处,推动南街美食街等重点区域实现品质提升。

  盐亭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坚持以作风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盐途有我·同心共治”党建品牌,加快推进6个“骑手友好社区”建设,不断拓展“暖心驿站”“司机之家”等服务阵地功能,进一步健全“三事分流”工作机制,完善“访调诉援”一站式纠纷调解机制,推动“1+17+N”三级社工服务体系提质增效,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滨江社区的“加减乘除”,到南街社区的“小巷管家”,再到全县域的创新实践,盐亭用一个个暖心故事书写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答卷。(记者 彭紫薇)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