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邓勇
省内结对帮扶作为重要帮扶力量之一,近年来,绵阳援红工作队在与阿坝州红原县结对帮扶的征程中,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产业帮扶,凝聚多方合力,书写了一幅幅动人的帮扶新画卷,为红原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扛责于肩 党建引领强队伍
打铁还需本身硬,帮扶更需自身强。自帮扶工作启动以来,绵阳援红工作队便将党建引领作为推动帮扶工作的核心动力,始终注重凝聚帮扶合力,践行严管厚爱的管理理念,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帮扶队伍。
在深化党建引领组团帮扶方面,工作队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汇集帮扶资金近2亿元,组团式支持红原重大建设。同步牵头联系乡镇(村)党组织,开展共建活动,联系基层群众,收集并解决问题,赢得了牧民群众广泛赞誉,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建立了绵红前线指挥部,通过完善制度,编发《帮扶工作制度汇编》,采取走访调研、谈心谈话等方式,不断提升帮扶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指挥部成为帮扶工作的“指挥棒”和“协调器”,确保了各项帮扶措施的有效落实。
在强化队伍建设方面,工作队明确正、副领队的要求,开展警示教育,签订廉洁纪律和安全责任承诺书,组织“三会一课”和学习夜会等活动;开展暖心活动,为队员购买高原药品、制氧机和学习书籍,成功推荐优秀同志晋级(晋职),激发了帮扶队员的干事热情,营造了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人才兴即产业兴、经济兴。人才培育也是绵阳工作队的重点帮扶内容之一。为此,工作队积极深化“师带徒”关系,联系当地干部,建立专项方案,开展培训活动,帮助干部提升学历和取得从业资格认证;集中购买图书,开展专项培训,到先进地区调研考察,蓄能储才并举,不断增强帮扶队员的初心、决心、信心和耐心,为帮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兴业于行 产业发展挺脊梁
红原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孕育着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和特色农业。为了用好这些资源,绵阳援红工作队精准发力,借助综合党委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推动县域内东西部协作、省直定点帮扶、国有企业帮扶、“组团式”帮扶等“五支帮扶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支持红原县畜牧业转型、农文旅融合等支柱性产业发展。
在激活当地旅游经济上,工作队引入绵阳专业运营企业,将项目巧妙融入省民族团结项目、红原全域旅游活动等,成功引流1.2万余人次,实现直接和间接产值约3000万元,不仅提升了红原县知名度,更为牧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在引领特产销售路径扩展上,工作队通过引进绵阳资源大企业和技术专业企业,一方面补齐了红原特产收购、物流、冷藏等短板,壮大了“牧民+集体经济+供销社+企业”产业链条,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供给侧改革,推动了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其中,红原特产绵阳直营店启店以来,累计销售额超1000万元,成为红原特产走向市场的重要窗口;“雪宝院士牦牛奶”系列产品销量突破1200万元,不仅盘活了红原闲置生产线和奶源收购站,还新增了就业岗位,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同时,工作队还牵头协调两地三方互访会商,推动“飞地产业园”建设。目前园区累计协议引资7.47亿元,招商企业36家,投产运营24家,2024年产值近3亿元,2024年红原第一年分得税收296万元。这一成果助力红原县成为全省第一批摆脱欠发达县地位的县之一,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未来,绵阳援红工作队将继续在党建引领下,严格落实帮扶干部严管厚爱要求,以“牦牛”“文旅”为抓手,促进县域产业联动发展,努力在壮大红原县域产业上贡献绵阳帮扶力量。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