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绵阳法院“香樟树”品牌构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新生态
香樟郁郁护新苗 法治融融育春蕾
发稿时间:2025-11-21 08:57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香樟树,绵阳的市树。它树冠雄伟,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也象征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绵阳人民。时光变迁,这些矗立在路边的香樟默默见证着绵阳的历史,早已成为了地标和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绵阳法院,也有一个以“香樟树”命名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品牌,正以“遮风挡雨、净化环境”的守护姿态,在绵州大地上铺展法治护苗的生动图景。

  

 

  九洲技校庭审进校园活动。

  

 

  法治副校长授课。

  

 

  香樟树品牌logo。

  

 

  积极开展国家宪法日活动。

  

 

  “香樟树”夏令营研学活动。

  香樟树,绵阳的市树。它树冠雄伟,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也象征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绵阳人民。时光变迁,这些矗立在路边的香樟默默见证着绵阳的历史,早已成为了地标和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绵阳法院,也有一个以“香樟树”命名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品牌,正以“遮风挡雨、净化环境”的守护姿态,在绵州大地上铺展法治护苗的生动图景。

  自2022年创立以来,绵阳两级法院依托“香樟树”品牌,打破传统“就案办案”局限,构建起“前端预防、中端矫治、后端帮扶”全链条保护体系,将司法保护与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深度融合,以法典为剪、以司法作锄,滋养、修正未成年人成长之路,耕耘培育希望的沃土,走出了一条兼具力度与温度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新路径,让法治阳光照亮青少年成长每一个角落。

  □ 邓勇 文/图

  前端预防

  织密法治防护网 源头筑牢安全墙

  打篮球时因语言矛盾发展为打架事件,导致同学腿部“伤残”,打人者以“故意伤害罪”被送上“法庭”。“庭审”当天,师生们全神贯注,凝神倾听,真切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与公正。就在大家沉浸其中时,学校老师突然揭晓,整个审判其实是一场安排好的剧本……这是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等单位拍摄的法治微电影《剧本杀》里面演绎的场景。该电影不仅从全国29个省市1227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法治中国·美丽绵阳”第五届中国科技城法治微电影大赛平安中国单元“最佳微视奖”,更让“沉浸式普法”走进了万千青少年心中。

  这只是绵阳法院“香樟树”品牌坚持“预防就是保护”,筑牢权益保障“前端堤坝”,最大限度源头预防,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法治蓝天的缩影。

  近年来,针对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不足的痛点,绵阳法院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化普法矩阵:

  线上,“潮流化”宣传让法治宣传遍地开花。依托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3000余篇普法文章、560余部普法短视频,其中“3分钟普法”系列短剧以贴近生活的情景演绎,让法律知识“接地气”又“跟潮流”,5部作品斩获“金法槌”奖;创新开设的“香樟树云课堂”联合教育部门推出直播课程,单场最高观看量突破10万人次,经开区法院原创漫画《看不见的“锁链”》被中国长安网等平台广泛转载,让法治宣传触达更多青少年。

  线下,“沉浸式”教育让法治信仰扎根心底。在绵阳中院挂牌的绵阳晚报小记者俱乐部社会实践基地,3000余名青少年通过法治研学近距离感受司法魅力;180余次“法院开放日”、140 余场“模拟法庭”,让40万余名师生在角色扮演中领悟法律精神;135 名法治副校长深入校园,不仅完成每年不少于4课时的法治授课,更通过“香樟树关爱信箱”靠前化解校园纠纷10余起;同步开通的“小樟 995”未保专线,构建起线上线下双轨求助渠道,60件咨询求助得到妥善办结,校园欺凌调查问卷的定期发放,实现了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干预。

  中端矫治

  专业审判显力度 温情司法护成长

  “感谢法官阿姨,让爸爸妈妈重新重视我的感受。”在一场特殊的“圆桌审判”结束后,涉案未成年人小宇(化名)轻声说道。与传统庭审不同,绵阳法院推行的“圆桌审判”摒弃了冰冷的法台阻隔,以温和的庭审氛围缓解未成年人的紧张情绪,实现“严惩侵害”与“教育挽救”有机统一。

  专业化审判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核心支撑。为推进这一“专业化”建设,绵阳两级法院均单独设立或挂牌成立少年审判专业团队,全面推行未成年人案件“三审合一”。同步开通涉未成年人案件绿色通道,确保案件快速立案、审判、执行。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出台的《规范合适成年人参与刑事诉讼的实施意见》等系列规范性文件,为专业化办案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创新推行的“首审跟踪制”,由首审法官全程跟进涉同一未成年人的系列案件,精准甄别“民转刑”风险,从源头防范未成年人再次陷入困境。

  在家事审判领域,“香樟树”品牌同样彰显司法温度。张先生和王女士相识于校园,婚后二人感情恩爱并育有一儿一女。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人渐渐因性格不合以及家庭矛盾渐行渐远,张先生向法院起诉要求判决二人离婚。庭审过程中,双方一直相互指责,情绪激动,甚至以极端言语威胁对方。考虑到两个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动辄争吵的环境下,身体和心灵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承办法官积极调和的同时,还在庭上向二人发出《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一段婚姻关系的结束,并非从此鸡犬之声不闻、老死不相往来,也不是转身潇洒离去,相忘于江湖,也许你们从今以后难以再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但却可以一直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温暖的文字背后,是我市法院发出的首份《关爱未成年人提示》。

  据了解,针对涉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案件,绵阳法院首创并常态化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工作,累计发出提示书1000余份,引导父母聚焦子女权益保护。同时,对家庭教育严重缺位或不当的监护人,依法签发《家庭教育指导令》69份,强制要求家长接受专业指导,推动“依法带娃”成为家长的必修课。

  后端帮扶

  多元联动传暖意 护航新生启新程

  除审判环节外,绵阳人民法院积极做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后半篇文章”,在跟踪帮教、司法救助等延伸工作中不断深化。

  今年19岁的小吴,曾因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近日,小吴刑满释放,如愿穿上工作服,在绵阳市九洲技术学院“法治教育帮扶基地”参加培训。三个月后小吴将踏上工作岗位,开启新一段人生。“如果没有法官和这个帮扶基地,我可能还在迷茫中徘徊。”小吴动情地说。

  2021年5月,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与九洲集团联合在九洲技校挂牌成立“法治教育帮扶基地”。作为我省首个由法院牵头成立的法治宣传帮扶基地,这里不仅通过庭审进企业、进校园以及普法宣传等方式,为未成年人进行法律知识宣讲,还在帮扶工作方面通过利用九洲技师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帮助广大未成年人,尤其是给曾经触犯法律的未成年人提供学习、就业机会。这一创新举措,为评估合格的涉罪未成年人提供思想教育、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打通了他们回归社会的 “最后一公里”。

  后端帮扶的温度,也体现在对困境未成年人的精准救助上。

  近年来,绵阳法院创新建立“涉案未成年人救助制度”,突破传统司法救助局限,联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力量,构建起医疗、心理疏导、复学、资金支持等多元化救助模式。截至目前,共审核通过救助申请25件,惠及25名困境未成年人,其中18人获得医疗、心理疏导或复学救助,7人获发救助资金超过10万元,救助率达100%。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创新性制度因其显著实效,还被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以司法建议推动社会治理,是“香樟树”品牌的又一亮点。绵阳法院从个案、类案中敏锐发现校园欺凌、特殊场所安全治理等领域的深层次问题,累计发出高质量司法建议 45 份,推动相关行业开展专项整治。牵头建立特殊场所安全保障义务工作协作机制,联合公安、检察、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明确职责、协同发力,有效减少了特殊场所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发生,为青少年营造了更安全的成长环境。

  品牌辐射

  “1+N”架构聚合力 法治之树更葱郁

  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回顾近年来绵阳法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历程,从“被动受理”到“主动预防”、“个案处理”到“系统治理”、“法庭内”延伸至“法庭外”,再到法治副校长深度参与校园治理、家庭教育指导令强制督责、涉案未成年人多元救助等创新做法,“香樟树”品牌正成为具有绵阳辨识度的司法保护亮点,为构建中国特色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提供了鲜活的地方实践样本。

  更可喜的是,经过多年深耕,如今,绵阳法院 “香樟树”品牌已形成“1+N”特色架构:江油法院打造“江未花开”,寓意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积极延伸拓宽司法职能,护卫未成年人向香樟花一样绚丽绽放,释放青春活力;北川法院推广“羌红阿依”,旨在结合羌族文化特色,以生动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游仙法院“游未关爱”通过“法治教育+司法保护”的双轨模式,旨在为青少年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一批批子品牌竞相绽放,这一切都只为能让一颗颗小小的“香樟树”更好地沐浴法治阳光,绽放希望和梦想。

  未成年人保护是文明社会的庄严承诺,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重要工程。在这个“工程”上,绵阳法院人的智慧和担当,是“少年强则国强”的法治践行,亦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明传承。“香樟树常青,法治护苗不止。”绵阳市中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绵阳法院将持续深化“香樟树”品牌建设,优化数字赋能体系,拓宽协同共治维度,让法治的绿荫更加广袤,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牢更坚实的司法屏障,让每一棵“幼苗”都能在法治阳光下茁壮成长。

  守护青春,向阳而生。愿这束法治之光,照亮未成年人成长之路,让孩子们在洒满阳光的沃土上奔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