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声
近日,一则关于“安徽省二孩补贴被追回”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据网友反映:“二胎补贴刚轮到我的时候,卫健委打电话说省内所有二胎补贴全部追回,已发放的从育儿津贴里扣除,没发放的直接截回。”对此,相关部门解释是,因新旧政策补贴标准不一,为避免发放混乱而采取临时措施。
这一事件折射出政策执行中的现实困境。今年7月,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明确全国统一的基础补贴标准,要求省级统筹统一政策,县级以下政府不得自行出台育儿补贴政策或标准。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旨在彰显政策的公平性与普惠性。然而,政策执行过程中直接暂停旧政策,甚至追回已发放的政策补贴,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政策说变就变”的负面体验,不仅损害政策的权威性,更有损群众的切身利益。
从育儿补贴到农业补贴,从助企纾困到发放消费券,每一项惠民政策都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好政策要真正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关键在于执行环节的“最后一米”畅通无阻。但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政策出台时社会反响热烈,一段时间后群众却反映“体验感”不强。究其根源,许多好政策往往卡在了落地“最后一米”。
“最后一米”的梗阻,首先表现在政策衔接的“粗线条”上。新旧政策过渡期间,如何既确保政策平稳衔接,又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利益,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育儿补贴政策调整为例,简单采取“一刀切”的暂停或追回措施,虽然看似“公平”,实则忽略了群众的实际感受和承受能力。由此看来,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和合法权益置于政策转换逻辑的起点,探索更具人文关怀和操作弹性的执行方式,应当成为基层治理的必修课。
“最后一米”的梗阻,还体现在政策协同的“碎片化”上。当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政策交汇时,“政出多门”“相互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既令政策执行者左右为难,也让企业和群众无所适从。破除这一困境,亟需构建跨部门、跨层级的有效沟通和协同机制,确保各项政策目标同向、力量聚合、效应叠加。
深入剖析“最后一米”梗阻的根源,往往指向干部作风这一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有些干部还存在本位思想,一事当前,首先想到的是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小团体利益,对党中央决策部署打擦边球、搞选择性执行,甚至弄虚作假、阳奉阴违。”具体表现在,部分干部存在“软抵抗”的问题——门好进、脸好看,事却依然难办;部分干部怀有“怕担当”的心态——怕犯错、怕担责,遇到难题就躲、碰到责任就推。针对这些顽疾,必须深刻领会“党的纪律既有教育约束功能,又有保障激励作用”的重要内涵,让干净干事的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好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是检验政府治理效能的重要标尺。宝贵的政策资源,决不能在执行过程中“跑冒滴漏”。确保政策精准直达,必须在设计和执行两端同时发力:一方面,政策制定要强化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前瞻性评估与可行性论证;另一方面,政策执行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彻底扭转“唯上不唯下、重痕不重效”的工作惯性。
好政策如同阳光雨露,是滋润着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养分。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越是如此,越要聚焦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唯有让每一项好政策都一丝不苟、不折不扣地惠及于民,才能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