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公益
记者手记:千里送医暖边陲
发稿时间:2025-11-04 10:3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昆明11月3日电 记者手记:千里送医暖边陲

  新华社记者李恒

  舟车劳顿,辗转千里,国家巡回医疗队送医上门。穿行在云南大山深处,才读懂去家门口送健康的分量。

  晨雾未散,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天保镇的口岸广场上已排起候诊长队。60多岁的普大姐拄着拐杖赶来:“医生,我这眼睛看东西像蒙了层毛玻璃,风一吹就掉眼泪……”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俯身上前,用便携式裂隙灯为她仔细检查。“是白内障,可以做手术,很快就能改善。”他一边轻拍老人胳膊安慰,一边嘱咐跟学的当地医生做好登记,安排后续手术。

  这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下,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35名专家组成的国家巡回医疗队为偏远地区群众千里送医的一幕。“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让偏远地区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重症得到更优质诊疗,让更多人在“家门口”看好病,正是这次活动举办的重要意义所在。

  在文山州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病房,记者见到术后康复中的老查,颈部敷料干净整洁,已能轻微下床活动。很难想象,几天前他脖子粗得像水桶,连转头都费劲,因360度环绕的巨大脂肪瘤压迫气道,躺着也要靠呼吸机维持血氧。

  这位家住大坪镇的老人,患有罕见的马德龙病,4个月前又被查出咽喉肿瘤。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主任医师徐成志前来会诊时,发现老人的气道已窄得只剩缝隙,CT显示一个月内肿瘤进展极快,若不及时手术,两三周内就可能有生命危险。

  病情危急,转运风险极高,手术难度和麻醉风险巨大,怎么办?一场跨越沪滇的生死救援迅即启动:医院连夜增派麻醉科副主任韩园飞赴文山;州人民医院紧急调度州内仅有的ECMO(人工膜肺)设备备用;多学科团队反复推演手术流程之后,历经8个多小时,近1.3公斤的病变组织及咽喉肿瘤被成功切除,患者转危为安。

  “我们参加巡回医疗服务,就是要把优质的医疗能力带给偏远地区,补强当地的薄弱医疗资源。”徐成志说。

  对医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也是巡回医疗的重要举措。

  25岁的小周,儿时因中耳炎导致鼓膜穿孔,听力日渐下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任医师王武庆为她施行微创鼓膜成形术,创新使用软骨膜修补,既保留耳屏功能,又提升美观与恢复速度。治疗过程也是一场现场教学,当地医生近距离学习了先进医疗技术。

  “我们不仅要治病,更要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王武庆说,医疗队制定“白内障复明手术专项计划”,带来设备与耗材,开展手术示教,并与地方医院签署互联网分级诊疗协议,将州、县医院纳入国家眼科、耳鼻喉科质控体系。通过远程会诊与月度病例讨论,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持续赋能。

  截至目前,医疗队已在文山州开展义诊服务700余人次,完成眼科手术59台、耳鼻喉科手术7台及复杂性口腔治疗8例,培训州县医务人员100余名。

  “这次巡回医疗,是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生动实践。”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胡强强表示,“我们输出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管理经验、质控标准和‘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未来还将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巡回医疗从‘短期帮扶’迈向‘长效赋能’。”

  千里送医,情暖边关。

  如今,有80多支这样的国家巡回医疗队正活跃在基层一线。他们带着先进的技术和温暖的关怀,跨越千山万水,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百姓身边,用真帮实扶的行动,让健康之花绽放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编辑:郭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