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相关
一座科技之城的人文答卷
发稿时间:2025-11-03 08:06   来源: 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

 

绵阳越王楼被称为“天下诗文第一楼”。 王经纬 摄

  它同时是李白故乡与“两弹一星”精神的孕育之地,是极致浪漫与极致理性的诞生地。两种迥异的气质宛若两极,但若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其内核是一脉相承的——对超越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的践行。它们以不同的姿态,回应了各自时代的“青天”之问。

  □ 南方周末记者 郭瑶

  2025年,中国城市的传播叙事依然被一个个爆款时刻点亮:深圳“卷尺哥”让网友重新见识“深圳速度”,动画“哪吒”爆火让成都的数字文创产业备受关注,“卤鹅哥”的短视频点燃重庆荣昌“五一”游……

  然而,流量不是全部。细察这些“爆款”事件,“卷尺哥”的背后是深圳这座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探索成效的体现;“哪吒”的破圈既有主创团队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也有成都产业生态和城市气质的浸润;“卤鹅哥”的一步步走红,离不开荣昌文旅部门的支持。

  当“网红城市”声量渐响、数量渐多时,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们已愈发意识到:真正的胜利,不在于一时的瞩目,而在于能否借助这波关注,将其淬炼为独特且可持续的城市价值。当流量红利从“泼天”变为“细雨”,考验的是一座城市如何以细腻、专业的治理能力将网络声量转化为市民获得感与城市发展韧性的能力。

  2025年10月29日,2025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以下简称四川文旅大会)的聚光灯,打在了绵阳梓潼县两弹城。

  青山翠谷间的“两弹城”,曾是绵阳最厚重也最难被外界理解的“墙”,在此召开四川文旅大会,或许正是绵阳发出的一次“破墙”宣言。

  聚光灯下,绵阳这座城市正在将历史基因悄然转化为当代语言叙事,它所展示的,不仅是如何打造一个旅游目的地,更在于回应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核心命题:在“千城一面”的竞争中,如何塑造不可替代的独特身份,将“诗歌”“科技”与“大熊猫”三条脉络编织成属于当代的城市经纬。

  1.隐秘而伟大

  当李白挥毫写就“天生我材必有用”“欲上青天揽明月”时,或许不曾预料,千年之后,有人以另一种方式,将他的想象、家国和抱负一一实现。绵阳这片土地,承载了共和国时代极致的内敛与坚毅。而在千年之前,它又孕育了盛唐极致的浪漫与张扬,成为一座兼具硬实力和软文化的城市。

  这构成了观察绵阳的第一个,也是最深刻的视角:它同时是李白故乡与“两弹一星”精神的孕育之地,是极致浪漫与极致理性的诞生地。两种迥异的气质宛若两极,但若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其内核是一脉相承的——对超越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的践行。它们以不同的姿态,回应了各自时代的“青天”之问。

  20世纪60年代,一批科研人员悄然隐入此地,“干打垒”的墙壁隔绝了外界,围合起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理想。在这里,伟大必须以隐秘为代价。邓稼先、于敏、王淦昌……这些后来被刻进历史的名字,在当时只是一个个代号,是家属区里沉默的身影。

  邓稼先曾在绵阳工作、生活了16年,家人只知道他在“九院”上班。直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他才在电话里轻声告诉妻子:“我做好了一件事。”语气平静,如归家吃饭。而更多无名者,终其一生未曾留下姓名,只把青春熔进了那声惊天动地的巨响。

  如何让这段“隐秘”的过往,与今天的世界重新对话?“两弹城”的转型,提供了一种答案。它没有停留在静态、枯燥的博物馆模式,而是进行了一次沉浸式的景区打造。两弹城内,完整保留着大礼堂、办公楼、情报中心、将军楼、邓稼先旧居等167栋上世纪60年代建筑和防空洞、国魂碑林等众多纪念实物。而旁边新建的四川两弹城博物馆、航天科技馆,更化身为一座充满奇思妙想的沉浸式科技剧场,将硬核的科研历史解构为可感知的冒险,让绵阳硬核的科研历史“活”了起来,也让崇高的“两弹一星”精神在互动与共鸣中,抵达了新一代的内心。

  杜洋是两弹城的常客。每当有家人、朋友到访,他总带着他们到这里参观游玩,四川两弹城博物馆是他们的必到之地。站在陈列的核弹头展品前,“一股强烈的自豪感与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杜洋的成长轨迹与“两弹一星”精神一脉相承。他毕业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现在是四川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杜洋求学期间恰逢玖谊源启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他由此投身其中。“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我们要做出真正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设备,最终用于临床、造福患者。这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核——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技术自立自强。”这番话深深地烙印在杜洋心中。和许多普通人一样,最初接触到“两弹一星”精神时,杜洋内心的感触并不深,但真正身处其中,才知其难能可贵。不负众望,2021年团队协作完成了首台医用回旋加速器科技成果转化与临床应用。

  “城市的历史”不仅记录过去如何走来,更关乎我们如何利用过去来理解现在并塑造未来。“两弹一星”精神并未随时代褪色,反而沉淀为城市的骨骼。在“川超”绵阳主场活动上,主办方首场特邀邓稼先之子邓志平与于敏之子于辛作为嘉宾参与开球仪式,后续又邀请自强不息代表牛钰和山东援建北川干部王鹏作为开球嘉宾,生动诠释了“最好的铭记是传承,最美的奋斗是接力”的使命担当。如今,绵阳的科技版图已发展为覆盖众多前沿领域、基础与应用研究并举的立体化创新生态。作为被明确赋予“科技城”使命的城市,它的发展路径本身就构成了一个观察中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独特样本。

  绵阳的“绵长”发展,如涪江水般奔流不息:在杜洋这样的新一代科研者手中,化作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日夜;在两弹城的沉浸式剧场里,成为年青一代触摸历史的桥梁。精神的火种,正通过教育、文旅与产业的每一次创新融合,实现着跨时代的传递。

  2.诗意栖息地

  漫步绵阳,便似在阅读一部李白的生平注脚。太白路、青莲路、诗仙路、谪仙路——这些街名如散落城市的密码,将盛唐的风骨悄然写进现代都市的肌理。真正让一座城市被人铭记的,从来不是林立的高楼或喧嚣的车流,而是它由内而外散发、从历史深处生长而出的精神气质。

  李白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生于此,长于此时,还不是那个名满长安的“诗仙”,那么在众多城市中,绵阳有何特别又如何吸引到访者?从城市观察的视角看,绵阳之于李白,并非一个简单的“故乡”,而是他世界观、审美体系形成的现场。

  据考证,李白于绵阳江油青莲镇度过了二十四年的青少年时光。这里,是他诵读诗书、研习剑术、孕育诗魂的起点。李白的诗歌天赋不仅来自少时勤学,也深受绵阳山水滋养。更重要的是,他胸怀苍生、追寻自由的精神底色,正是在离川之前就已奠定,并贯穿一生。

  少年李白是鲜活可感的,少年往事是有迹可循的,这份文化遗产对于这座西部城市,是宝贵的。在今天的绵阳,人们可以一种更立体的方式感受李白:拓印太白碑,感受“仗剑出蜀”的豪情;在全息投影中步入《蜀道难》的苍茫诗境;在夜色中捧一杯“诗酒”,做一回盛唐“潮人”。

  今年,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携四川几个城市再次“破圈”。片中太乙真人的“川普”并非凭空设计——在李白的故事与江油的民间传说中,这位神仙早已有之。

  江油是业界公认的哪吒民俗文化发源地,当地还保留着陈塘关、乾元山金光洞等遗迹,民间世代流传着“哪吒闹海”“莲花化身”等故事。今年,绵阳创作的儿童剧《哪吒》已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并开展全国巡演,成功将地方民俗提升为更广的文化叙事。

  从李白到哪吒,再到成为热门游戏《黑神话:悟空》取景地的平武报恩寺,绵阳不断向外界展示:这是一座能够持续产出并承载中国传统文化IP的“容器”。 这些深入人心的形象背后,共通的是绵阳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追求生命美学的精神底色。

  越来越多顶流IP选择来绵阳寻根,汲取灵感。绵阳之所以不断被“青睐”,正是因为它从未切断自身与历史源头的连接。它的发展不是覆盖,而是生长;不是告别,而是延续。

  绵阳文旅发展的“绵长”源自传承和创新。一条文脉,唯有能够呼吸、持续生长,才称得上“活着”。它让千年前的月光,不仅照亮过李白的夜空,也温柔地照进今天每个绵阳人的梦里。

  一座千年之城的新生,在如何利用过去、理解现在并塑造未来的议题下,这座西南城市逐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3. “留白”美学

  一座城市既能极尽文化之张扬,又能深藏科技之锋芒,它便自然懂得,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始终站在聚光灯下,而在于收放自如的底气。这种底气,在绵阳身上,具象化为一种可贵的“留白”智慧。

  这种智慧,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以下简称王朗保护区)的巡护员李芯锐身上,有着最直观、朴素的体现。2020年,李芯锐加入王朗保护区,从事巡护工作。作为岷山山系大熊猫种群的关键栖息地,这里保存着完好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区内野生大熊猫数量位居全国之首。

  5年来,李芯锐时常被问到“在哪里能看到大熊猫”,他的回答总是一句话:“看不到大熊猫的大熊猫保护区,或许才是真正优质的保护区。”这句话,反常于常见的旅游消费逻辑,道出了一种更深层的保护哲思。与动物园的“迁地保护”不同,王朗保护区实行的是“就地保护”——其核心不是让人观赏,而是完整保护其原生栖息地,让生命在其完整的原生环境中自由存在,守护野生动物的“原生性”与“原始性”。

  这种“留白”的守护哲学,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像李芯锐一样的巡护员,每季度需完成不同区域环线的巡护监测,记录动物粪便、脚印、爪印等痕迹,为长期科研积累数据。最长的一次,李芯锐翻山越岭走了7万步。

  “2021年,我们成功拍到了雪豹影像——这是整个岷山中部区域首次记录到雪豹的影像资料。”李芯锐回忆,这一发现推动了四川林草部门启动整个岷山区域的雪豹调查工作。雪豹的出现,让人们得以窥见这片荒野的原始、神秘和自由的魂灵;它也证明了“留白”所守护的,是一个充满未知与可能的、完整的生命国度——金丝猴、扭角羚与绿尾虹雉等多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穿梭林间,古老植物在苔藓覆盖下自由生息。

  对于绵阳而言,守护王朗,不仅是履行生态保护的职责,更是一种城市发展哲学的主动选择。在众多城市追求“高光”产业和地标建筑时,绵阳选择守护大熊猫的原始家园。这构成了其独一无二、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留白”守护的回报不是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而是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现未知的科学价值。

  绵阳对王朗保护区的文旅开发是十分克制的。保护区在一般控制区中自然景观较好的区域修建了生态步道与观景平台,并沿途配备科普牌与语音讲解系统。同时实行预约制度,以控制游客数量,最大限度减轻人类活动对脆弱生态系统的干扰。

  “留白”的智慧还延伸至城市发展的外部脉络。九绵高速的建设过程中,同样秉持着“最大程度保护、最小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修复”的原则,小心翼翼地穿行于自然之间。

  当公路需穿越97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时,为将影响降至最低,公路设计采用了桥隧代路,该路段桥隧比高达95%,仅占用公园岷山片区总面积的0.027%,实现了对大熊猫栖息地的“零”割裂、“零”阻碍。

  对原始生态的坚守,构成了绵阳“熊猫家园”IP最深厚的底气。而绵阳的智慧还在于,懂得“留白”并非“空白”。就在四川文旅大会召开同日,同样体现这一辩证法的标志性项目有了新的进展——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绵阳基地,正式完成工程移交并即将试运行。这座位于科技城新区鼓楼山生态公园、占地约120公顷的基地,拥有54套大熊猫圈舍,将满足圈养大熊猫的饲养繁育、医疗救护、自然教育等功能。这并非与“就地保护”背离,而是充分发挥其科技和区位优势,在生态保护与科学利用之间寻找平衡的智慧之举。

  此外,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绵阳在本届四川文旅大会推出“‘青’睐绵阳”文旅消费主品牌,首批推出“熊猫有约”和“悠游周末”两个子品牌。其中,“熊猫有约”将推出“熊猫地图”等特色产品,开展熊猫城市主题形象征集大赛等,展现绵阳“大熊猫第一市”的深厚底蕴。

  4.绵阳何以绵长?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有一个理想的表达:“人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便是绵阳,能够容纳伟大事业与诗意生活的栖息地。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绵阳守护了一种“绵长”的价值。从对本土文化的长期深耕,到对硬核科研的持续投入,再到数十年如一日的绿水青山守护,证明真正的“出圈”,源于对自身核心价值的深度认同与持久坚守。

  如今,各地文旅在“台面”上激烈竞争,但要想放大城市传播声量、开拓文旅经济的更大空间,仍需依靠地方政府系统性的规划与行动,因地制宜打造城市IP,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治理水平。

  在“泼天的流量”降临之前,更重要的是沉心耕耘、静待花开。

  2025年,酝酿已久的文化种子破土,凝练为“‘青’睐绵阳”四字邀约。这不仅是一张文旅新名片,更是一封写给所有向往者的情书——绵阳正以整座城市的诚意,等待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一段来了便念念不忘的绵长记忆。

  与此同时,绵阳主动敞开怀抱,联合阿坝州启动“九绵黄金道”共建计划,推动票根互认、线路共建、市场共推等机制落地。这次握手,为“长期主义”注入了更开放的格局。

  一座城市的爆火往往会挑战当地的旅游人口承载力。当我们将视野打开,引导这股庞大的人流在整个区域网络中有序扩散,不仅能疏解核心城市的压力,更能将一时的热度,转化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持久动力。

  游客的足迹从一个中心城市,延伸至周边的城镇与山水,他们的停留因此变得更长,消费的场景也更为多元。这不再是局限于一座城市的“旅行”,而是沉浸于一片区域的“发现”。

  紧握一张阿坝州景区的门票,你不仅能走进九寨的瑶池、黄龙的彩池,还能用它开启一场跨越边界的旅程——在绵阳的中华大熊猫苑、方特东方神画或王朗自然教育基地,享受另一重山水之间的特别礼遇。

  这不仅是票根的互认,更是一张“区域通行证”,让30天内的每一次出行,都拥有“一程双景”的奇妙体验。与此同时,两地在线上平台实现景区联动,预约一方门票时,另一方的风景也悄然为你预留了位置——行程规划,从此无界。

  在这场双向奔赴中,九寨与黄龙的自然奇观,与北川羌城的人文厚度、两弹城的红色记忆,不再只是地图上孤立的点,而是被串联成一条有温度、有故事的旅行脉络。

  在“千城千面”的竞争中,绵阳主打一个“文理兼修”。

  以“理”的智慧践行“文”的哲学。系统思维将“两弹一星”精神,转化为可传承、可共鸣的公共价值,现代工程智慧将生态文脉守护为可感知、可沉浸的美学体验。

  以“文”的底蕴滋养“理”的创新。诗意的山水与浪漫的文化底蕴,为严谨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与沉稳的创新土壤。

  绵阳证明,一座城市,既可以勇攀科技高峰,担当国家重任;也可以俯身聆听自然与历史的回响。这种“收放自如的底气”,使其超越并塑造出不可替代的独特身份。

  (原载2025年11月2日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