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沙沙
绵阳拥有李白文化、“两弹一星”红色文化、熊猫家园生态文化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的核心阵地,正是推动这些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文旅融合走深走实的关键力量。为此,地方高校应自觉提高政治站位,立足学科优势与人才资源,主动担当新时代高校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使命重任。
做文化传承创新的“深耕者”
让本土文化“活起来”
文化是文旅融合的灵魂,本土文化的活化传承是“以文塑旅”的核心要义。因此,地方高校要借助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学科优势,成为绵阳本土文化挖掘、阐释与创新的“深耕者”,助力解决部分文旅资源开发不足、内涵挖掘不深等问题。高校可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文学等学科,构建“资源挖掘—理论阐释—创新转化”的完整链条。同时,加强与地方文旅部门、景区的协同联动,通过编撰《绵阳本土文化资源图谱》、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将抽象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具象的文旅内容,比如将李白诗歌改编为沉浸式情景剧,把“两弹一星”精神融入研学课程,让本土文化从“文献典籍”走向“游客体验”,真正实现“活起来”,为“以文塑旅”筑牢文化根基。
做文旅人才培养的“供给者”
让专业人才“强起来”
人才是文旅融合的第一资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构建“理论素养+文化能力+实践技能”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成为文旅人才的核心“供给者”。高校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旅游管理类、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中增设《文旅融合理论与实践》《绵阳本土文化解读》等特色课程,让学生既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实践论等理论工具,又深入了解绵阳文旅资源特质;通过“校地合作实习基地”“文旅项目实战课程”等形式,组织学生参与景区规划、文创开发、研学设计等实践,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
做文旅科技创新的“赋能者”
让产业发展“新起来”
科技创新是文旅融合的核心驱动力,高校凭借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传媒等领域的科研优势,能够成为文旅科技创新的“赋能者”,推动绵阳文旅产业的转型发展,践行“以旅彰文”的实践路径。高校可整合计算机、传媒、艺术等学科资源,推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例如,在红色文旅领域,利用VR/AR技术重构“两弹攻关”场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红色精神;在传统文化领域,开发“数字李白”“元宇宙诗歌馆”,通过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拓宽文化传播边界;在生态文旅领域,运用大数据分析游客需求,精准设计“熊猫生态研学”“乡村民俗体验”等个性化产品。高校应加强与文旅企业的协同攻关,通过共建“文旅科技创新实验室”,针对绵阳文旅发展中的痛点,如景区智慧管理、文创产品数字化推广等,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让文化通过更创新的形式触达游客,提升文旅产业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做文旅品牌传播的“推广者”
让绵阳文旅“响起来”
品牌是文旅融合的名片,做强文旅品牌矩阵,深化文旅名城建设,做强名人文旅名片是当前绵阳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高校应凭借广泛的学术网络、媒体资源与人才优势,成为绵阳文旅品牌的“推广者”,提升绵阳文旅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让绵阳文旅真正“响起来”。高校可从“内容创作—渠道拓展—受众互动”三个维度发力,即依托传媒学科,创作反映绵阳文旅特色的内容产品,如拍摄“两弹一星”精神纪录片、制作李白文化短视频,用生动的叙事讲好绵阳文旅故事;利用高校官网、学术期刊、社交媒体等多元渠道,构建全方位传播矩阵,打破地域限制;组织师生开展“文旅志愿服务”,通过“面对面”互动增强游客对绵阳文旅的认同。高校还可通过举办“绵阳文旅发展论坛”、参与全国文旅推介活动,汇聚专家智慧与行业资源,为绵阳文旅品牌定位与传播策略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内容+渠道+互动”的立体化传播,让绵阳文旅品牌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吸引更多游客感受绵阳的文化魅力与旅游特色,为“文旅强市”汇聚更多人气与活力。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