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区县新闻 > 科技城新区
【科技城新区】对标先进 社区因地制宜寻求“最优解”
“科产城人”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如何做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这道“必答题”
发稿时间:2025-09-26 08:44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近日,来自科技城新区创业园街道及各村(社区)的205名工作人员,走进元通、阳光、科虹三个社区,实地观摩赴成都学习后的治理经验转化成果,并围绕基层治理痛点难点,通过混合分组交流讨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

  新区创业园街道及各村(社区)工作人员,实地观摩赴成都学习后的治理经验转化成果。

  创新举措

  ●元通社区

  提出“四通”治理模式,绘制精细化社区地图,计划将原有7个网格细化为15个微网格,以更精细服务破解治理难题

  ●阳光社区

  创新打造“阳光议事角”,同步搭建“居商联盟”平台,打通资源整合与协同联动堵点

  ●科虹社区

  建立“党员责任区”机制,谋划建设“虹涧阁”社区文化空间,针对性解决“三多一少”(退休干部职工多、青少年儿童多、党员多,文化活动场地少)的结构性痛点

  绵阳新闻网讯  在“科产城人”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的关键节点,如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破解治理难题,成为科技城新区各社区必须答好的“必答题”。近日,来自科技城新区创业园街道及各村(社区)的205名工作人员,走进元通、阳光、科虹三个社区,实地观摩赴成都学习后的治理经验转化成果,并围绕基层治理痛点难点,通过混合分组交流讨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

 

分组交流讨论基层治理经验

  此次观摩的“主角”——元通、阳光、科虹三个社区,此前已完成一场“精准对标”的基层治理专题学习,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分别前往成都清源、玉林北路、安公社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跟班学习。学习归来后,三个社区紧扣本地实际推进经验创新转化:元通社区提出“四通”治理模式,绘制精细化社区地图,计划将原有7个网格细化为15个微网格,以更精细服务破解治理难题;阳光社区创新打造“阳光议事角”,同步搭建“居商联盟”平台,打通资源整合与协同联动堵点;科虹社区建立“党员责任区”机制,谋划建设“虹涧阁”社区文化空间,针对性解决“三多一少”(退休干部职工多、青少年儿童多、党员多,文化活动场地少)的结构性痛点。

  “与清源社区相比,我们最大的差距是缺乏系统、科学、长远的整体发展规划。”元通社区书记在观摩汇报中直言。作为典型的 “村改居”社区,元通社区面临历史遗留问题多、服务需求大等挑战;阳光社区同样受困于资源整合不足,科虹社区的“场地短板”也亟待补齐。

  “选择成都这三个社区作为学习对象,是经过精心匹配的。”创业园街道相关负责人解释,元通对标清源、阳光借鉴玉林北路、科虹学习安公,核心在于“双方面临相似治理难题,学习更具针对性,经验转化更易落地”。

 

创业园街道村(社区)赴成都学习成果交流工作会

  这场观摩交流并非“走马观花”,而是创业园街道紧扣新区“治理提质行动”要求,精心策划的“基层提能升级”专项活动。为打破层级与社区壁垒,205名参会人员被分成13个小组,每组均融合不同社区、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街道班子成员也加入各组参与讨论。讨论中,大家既分享对成都经验的感悟,也聚焦社区实际难题集思广益;每组还将“金点子”写入《成果运用落地计划表》,这些凝聚集体智慧的建议将被整理成册,便于后续采纳与效果追踪,确保“思考”能真正转化为“行动”。

  “接下来,我们会持续推动社区工作人员‘走出去’学习,帮助大家开阔眼界、激发干事活力。”创业园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向外学”,街道还计划邀请先进社区来新区“传经送宝”,同时搭建“社区治理经验交流平台”,让各社区定期分享实践成果、共破共性难题,形成“互学互鉴、协同提升”的基层治理氛围。

  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最终目的是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水平,强化村(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神经末梢”的效能。从元通社区的“微网格”到阳光社区的“居商联盟”,从科虹社区的“党员责任区”到覆盖全街道的“头脑风暴”,科技城新区正通过一次次“对标先进、因地制宜”的实践,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精度,让居民享受到更精细化、个性化的社区服务,为“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筑牢基层治理的“坚实底座”。(戴旖 文/图)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