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部门不亮码,企业可以拒绝接受检查!”
今年3月,绵阳作为全省试点城市,率先启用“天府入企码——四川省行政检查监督管理系统”。9月1日起,四川全面推行“天府入企码”,让企业对随意检查有了说“不”的底气。
入企扫码,简单来讲,就是执法部门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推门就查”,而必须事先报备,接受监督。过去,多头执法、反复检查、随意检查是企业常有的“烦心事”。有企业反映,不同部门“车轮战”式登门屡见不鲜,甚至部分检查仅仅拍照“打卡”便草草收场。可对企业而言,每一次迎检都意味着要投入大量人力整理台账、陪同、撰写材料等,如此检查实在是一种负担。有了“天府入企码”,检查事项、频次、实施主体等信息“扫码即知”,还助力行政执法主体有效整合检查事项,减少重复性和冗余性,做到了把时间还给企业。
从绵阳试点效果看,“天府入企码”的价值,远不止于“减少检查频次”的表层意义。在此前的“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中,多部门执法人员就持码入企,企业扫码核验后,检查人员一次性完成多项检查任务并现场出具问题清单。正如仙特米业负责人感慨:“以前各部门分头来查,现在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省时又省心。”更重要的是,针对不规范执法,检查对象可随时“码”上投诉举报,执法监督机构能实时监控执法轨迹,权力运行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这也呼应了全市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的,“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承诺,让企业得以从“应付检查”中解脱,将更多精力投入技术研发与市场开拓。
有人担忧,“亮码检查”会让执法部门陷入“畏手畏脚”的懒政困境,出现“该管不管、该查不查”的不作为。这种顾虑并非空穴来风:此前,就有企业抱怨检查过多过滥,也有企业反映检查不少、问题一两年不解决,监管与服务始终未能精准对接。这提醒我们,“天府入企码”绝非不作为的借口,而是对政府部门精准服务能力的更高要求。如何拿捏与企业交往的分寸和边界,和企业还来不来往?怎么来往?考验着执法部门。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理想的政府服务,应像“空气”一般,平日里无事不扰,让企业安心经营;企业有需求时无处不在,及时回应诉求。推行“天府入企码”,既要杜绝无依据、高频次的干扰式检查,也要避免“该出手时不出手”的失职缺位。例如,对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需依托“有效检查”筑牢监管底线;对企业反映的政策解读、技术帮扶等需求,要主动上门提供服务,确保企业诉求有回应、困难能解决。形式始终要为效果让路,唯有如此,才能让“入企码”真正成为连接政企的“连心桥”,而非割裂服务的“隔离墙”。
从更深层看,“天府入企码”的推行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当前,它以数字化手段打通壁垒,让检查流程更透明、监管行为更规范、企业诉求更易达。但要让这一制度落地生根,还需配套更多细致举措。比如,严防部分部门绕过系统“打招呼、下命令”,架空企业的“拒绝权”;再比如,建立健全企业权益保障机制,防止企业因正当拒绝违规检查而被“区别对待”。
总之,没事“别添乱”,有事“立马上”,这才是实实在在为企业服务!(新声)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