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火炬实小校长李海燕 ——用“三心二意”的种子 种出看得见的成长
发稿时间:2025-11-07 08:39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11月6日19:55,绵阳新闻综合频道、“涪江观察”客户端、视频号播出“涪江观察开讲啦”公益讲座——火炬实验小学校长李海燕,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如何用‘三心二意’的种子 种出看得见的成长”的分享。

火炬实验小学校长李海燕(左)在公益讲座现场 记者 安峥 摄

  11月6日19:55,绵阳新闻综合频道、“涪江观察”客户端、视频号播出“涪江观察开讲啦”公益讲座——火炬实验小学校长李海燕,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如何用‘三心二意’的种子 种出看得见的成长”的分享。

  在火炬实验小学,正践行着“三心二意”教育。不过,此“三心二意”非彼“三心二意”,而是蕴含着全新的教育智慧——“三心”是成长的根基:对世界的善心,对自然的敬畏心,对家国的爱国心;“二意”是成长的翅膀:敢于突破的创“意”和坚持到底的“意”志。

  在这场讲座中,李海燕结合她20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与无数真实案例,分享了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为孩子埋下这五颗珍贵的“种子”? 当“三心”与“二意”相互交融,会碰撞出怎样惊人的成长火花?作为家长,我们如何摒弃焦虑,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智慧的“播种者”与“守望者”?

  “三心”打底

  成为孩子们一生的精神底色

  “教育的目标不是制造优胜者,而是培养完整的人,让每一个人成为有尊严有良知的人。”讲座一开始,李海燕首先阐述了这个观点。

  她表示,在现实中,有些孩子试卷上的100分格外亮眼,可接过妈妈端来的热牛奶,连句谢谢都懒得说,把家长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有些孩子奥数题解得飞快,可遇到困难就哭鼻子说“我不行”,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有些孩子能背出“家国情怀”的定义,却从未真正关注过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些现象提醒我们,教育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行”倾向,正在悄悄削弱孩子精神世界的完整性。当一个孩子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失去做人的底线,再优秀的成绩也将失去意义。“三心二意”的培养,就是把教育拉回“人”本身,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把孩子培养成有情有义、有根有魂、有胆有识、有良知有尊严的人。

  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不同的“成长课堂”里,我们该怎么帮孩子把“三心二意”的种子,种成看得见的成长?李海燕表示,要从小培养孩子仁爱善良的公益心,让孩子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深层意义。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互动”开始。公益心不是停留在书本上、课堂里、学校中,而是带着孩子们走出去。以火炬实小为例,学校会带领师生去福利院、养老院,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孩子的成长中,第二颗心同样需要我们用心浇灌——那就是敬畏心。敬畏这个词听着挺大,其实就是给孩子心里的一把“小尺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知道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李海燕以学校的“文明礼仪三件套”举例——这不是什么复杂的“大道理”,而是每天在校园里遇见老师、同学,主动微笑、摆手、问好。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其实是孩子学习“适应社会”的第一步——他们慢慢明白,规则不是“束缚”,而是让彼此更舒服的“约定”;尊重不是“说教”,而是彼此用行动传递的温暖。当孩子把“尊重他人”变成习惯,当他们从“被照顾的小宝贝”变成“会照顾别人的小暖炉”,整个校园、整个社区,甚至整个社会都会被这份温暖感染。

  李海燕表示,如果说敬畏心是孩子与社会对话的“入场券”,那么中国心便是他们与时代同频的“共振器”。爱国爱家不能成为空话、套话,它的培养,需要“从身边来,到远方去”,也要从一件件小事做起。近年来,学校开发了“说绵阳 道绵州”“巴蜀大地 大美四川”“了不起的中国 不一样的少年”等行走课程——带孩子们登越王楼、访两弹城,吃绵阳米粉、尝江油肥肠,爬九皇山、看云海,到翠云廊触摸三国文化……就是要让孩子了解家乡的山山水水、历史文化,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名特小吃,用脚步丈量家乡大地,用眼睛发现家乡美景,用耳朵倾听家乡乡音,用内心感应家乡精神,从而深深眷恋家乡、热爱家乡、为家乡自豪,长大后愿意建设家乡。

学生参加徒步拉练活动 火炬实小供图

  “二意”托举

  成为孩子们一生的成长力量

  李海燕表示,教育不在别处,眼前就是全部。做事敢于突破的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这些成长的力量,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激发、去磨砺。

  公益讲座现场播放了一段学校组织的“摔鸡蛋”视频——如何让鸡蛋从高处掉下来不摔坏?面对老师们提出的难题,孩子们纷纷拿出“绝活”。视频里,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充满好奇与创造力的光芒。李海燕表示,拔尖是少数人的事情,而创新是人人都能做的事情。学生既要有学习的样子,也要有创新的胆子。学校要做的是点亮孩子创新的意识:创新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用新视角看问题,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教育者放下“标准答案”的执念,给孩子“试错”的空间。

  火炬实小每年都举办数科节,为孩子搭建“数学+科学+科技”多层次学习的大舞台。学校有一个科技制作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制作出了“智能口罩回收消毒机”,获得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金奖,这也是当年四川省唯一获得金奖的作品。

  成长这趟旅程里,光有想象的翅膀还不够,还得有股“再坚持一下”的韧劲儿——就像小树苗要长成大树,既需要阳光雨露,也经得住风吹雨打。李海燕讲到,我们还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意志力不是“天生强大”,而是“在磨砺中成长”。

  学校每年元旦前夕都会举行“徒步拉练”,作为一种迎新的方式,这不是春游踏青,而是“磨炼意志”的硬课。去年,一年级的娃娃只背着一瓶水和一个水果,从学校走到人才公园。五年级的孩子直接“挑战”西山公园。这项活动刚开始,大家都喊累,可坚持几次后,孩子们就喜欢上了这项活动,步子更稳了,眼神更亮了,这正是意志力在“发芽”。

  学校的校训是“去磨砺,去热爱,去成长”。除了徒步拉练,火炬实小还把“意志的磨炼”融进日常。外出参加演出的孩子,凌晨三四点就要起来化妆,这是意志的磨砺;一年级的孩子不会跳绳,只能天天练,这也是一种磨砺;一名六年级女生参加贡嘎杯篮球比赛,脚扭了,脚踝肿得像馒头,缠着绷带还坚持练习投篮,咬着牙把疼痛变成力量,奖杯会发光,但比奖杯更亮的是这个孩子眼里坚毅的光芒。

 

李海燕在讲座中 记者 安峥 摄

  协同育人

  家校社“大合唱”唱出和谐之音

  教育从来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大合唱”。具体到实践中,该怎么把这三方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呢?李海燕表示,教育协同育人的关键是家校社“大合唱”,要唱出和谐之音,既需各司其职的“独唱功底”,更要有同频共振的“合唱智慧”。

  学校侧重“系统引导”,重在以专业引领成长方向;家庭侧重“日常浸润”,贵在以陪伴滋养生命土壤;社会侧重“文化熏陶”,要以资源拓宽成长天地。家校社协同的本质,是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身。学校、家庭、社会不是“各自为战的三岔口”,而是“环环相扣的同心圆”,当我们以“培养完整的人”为共同使命,就能为孩子织就一张温暖而有力的成长网络——这张网,兜得住跌倒的疼痛,托得起飞翔的梦想,更护得稳走向未来的每一步。而火炬实小的“三心二意”,不过是把“人”字写大——用善心温暖世界,用敬畏心锚定方向,用中国心扎根土壤,用创新力打开天空,用意志力穿越风雨。

  在互动环节,李海燕与线上线下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

  有网友提问:根据现代教育状况,如何发挥娃娃的天赋,让老师家长都能处于身心愉悦的状态?李海燕表示,要多观察发现孩子的天赋,多去体验特长活动,做好定向培养;为娃娃的天赋成长提供机会和平台,尽力找到好的启蒙老师;学习过程长期坚持,也要允许有弹性,没有那么多一板一眼,做好陪伴成长,偶尔允许调整,并及时弥补;重过程、轻结果,多陪伴孩子享受这些兴趣天赋带来的快乐。

  此外,李海燕还就现场家长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详细解答。

  在节目中,李海燕分享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思考,但最想传递的核心或许只有一句:教育从来不是“我教你学”的单向灌输,而是成年人与孩子并肩同行,在生活的点滴里探寻答案,在长久的陪伴中积蓄成长的力量。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份“三心二意”的悉心滋养中,最终活成有温度、有根脉、更有力量的模样。

  (记者 安峥)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