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以图管地 “智”理有方——绵阳“耕林园一张图”改革探索记
发稿时间:2025-11-07 07:45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通过“耕林园一张图”改革,一幅“地尽其用、各得其所”的和谐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这不仅是一次数据的归一,更是一场关乎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格局重塑。

 

“一张图”信息平台正加快搭建。记者 兰建春 摄  

  一块地,既是耕地又是林地,耕还是不耕?这道曾横在农民与土地之间的难题,如今在绵阳找到了清晰的答案。

  通过“耕林园一张图”改革,一幅“地尽其用、各得其所”的和谐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这不仅是一次数据的归一,更是一场关乎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格局重塑。

  田野新事:

  一纸“身份”激活撂荒地

  金秋时节,游仙区忠兴镇五兴村的丘陵间,5亩新收的玉米地里,弥漫着泥土与秸秆的清香。村民将金灿灿的玉米棒拾掇利落,骑着载满金色收获的三轮车,在田埂上悠悠穿行。

  这片土地曾因权属交叉,一度陷入尴尬,由于担心触碰政策红线,在耕与不耕之间,村民最终选择了撂荒。

  转机来自于今年6月绵阳市推行的“耕林园一张图”改革探索,明确了这块地的耕地属性,让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玉米播种4个月后,迎来了丰收。五兴村党委书记汪廷文望着正在翻耕的土地,已计划尽快种下冬小麦。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5亩地种玉米、小麦,两季毛收入预计近万元。

  五兴村是忠兴镇面积最大的村,通过“耕林园一张图”改革探索,全村新增耕地预计达210亩。下半年,村里积极动员村民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汪廷文测算,这些新增耕地预计年产粮食近200吨,可为村集体带来逾37万元的收入,带动人均增收至少80元。

  改革的智慧,既在于让良田回归粮仓,也在于对生态的精准呵护。

  午后一场秋雨后,记者跟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沿着泥泞的小路爬上了江油市永胜镇永平村的一处半山腰,眼前这块大于25度的坡耕地,将耕作的短板暴露无遗:山高路远、水源匮乏,耕作困难。

  在“一张图”核查中,这块位于武都水库水源保护区内的土地被判定为“不适宜耕作”。经村民同意,这块地实现退耕还林,村民则在山下“补进”了新的田地。这一退一进之间,既方便了村民耕作,也强化了水源保护,可谓一举两得。

  “一张图”重塑的土地格局,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在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的前提下,游仙区魏城镇和阳村村民贾克君在30多亩的一般耕地上,精心管护着中药材百部,在这之前,这里种的是玉米。

  “耕地能种药材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介绍,依托“一张图”改革,在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一般耕地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经济作物。

  贾克君的顾虑打消了,这片土地也成功实现了转型,如今已带动20余户村民就业。村里还计划扩大种植至上百亩,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对此,贾克君充满期待:“一亩预计能有7500元的收入,比种玉米强多了。”

  今年6月以来,绵阳“一张图”工作专班借助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实地勘查,为每块土地寻找最佳归宿。曾经交织的耕地、园地与林地,通过精准识别与优化调整各归其位,为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市在游仙区忠兴镇五兴村进行“耕林园一张图”改革探索。记者 兰建春 摄

  思路之变:

  从“各说各话”到“共同语言”

  田野之变,源于一场深刻的治理变革。过去,因各部门调查标准、时点不同,在不同档案中,同一块土地可能记录不一,如同大家说着不同的“方言”一样。

  如何破题,为土地厘清一本“明白账”?

  市规划编研中心主任胡上春告诉记者,第一步,让数据说“普通话”。绵阳以高清卫星影像为底图,整合翻译各部门数据,形成全市统一的“土地词典”。

  第二步,为复杂情况“量体裁衣”。面对地类交叉难题,绵阳创新提出“五个一批”策略,即因地制宜保留一批、实事求是认定一批、优化布局置换一批、稳妥有序恢复一批、后备资源标注一批。

  随着“一张图”在全市2070个村(社)全面铺开,一份沉甸甸的“田野答卷”徐徐展开:

  首先,是规模与潜力的保障。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并兼顾了林地生态保护。更令人振奋的是,还有60余万亩立地条件优良的林地、园地,被标注为“潜力股”,将在后期作为耕地补充来源,为未来粮食安全埋下了宝贵的“种子”。

  其次,耕地的质量得到持续优化。通过将不适宜持续耕作的陡坡耕地“下山”休养,将符合条件的缓坡园地认定为耕地,耕地的整体质量迈上了新台阶。

  最生动的变化,体现在全市土地空间布局的重塑上:耕地下山,让良田回归平川;林地上山,为生态屏障筑牢根基;园地上坡,让特色产业在最适合的坡地绽放出光彩。

  治理之效:

  融通“数据孤岛”,下活“一盘大棋”

  “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园则园”的理念,在“一张图”改革中落地生根。绵阳通过精准管控耕地的数量、质量与生态风险,将理念化为行动,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治理方式的革新。“一张图”打破了“数据孤岛”,厘清了管理边界,避免了权属不清导致的“推诿扯皮”,让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更加协调。

  变革的成效,正转化为面向未来的智慧底气。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记者看到,一套集成了改革成果的“一张图”信息平台正在加快搭建。未来,这套中枢系统就像国土空间的“智慧管家”,将实现对国土空间的动态守护、智能预警和科学引导。

  每个人都有身份证,耕地也应该有,能追溯它的‘前世今生’,并实现精准管理。”市规划编研中心主任胡上春移动着鼠标,演示着正为地块赋码的平台系统。不久,一键查询图斑信息、管理监测、公众扫码参与监督将成为现实。与之配套的《耕地保护和国土绿化空间专项规划》也在同步编制,为未来绘就精确“导航图”。

  让每一块土地都物尽其用,是这场改革的初心。如今,绵阳正用科技与智慧,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现在与未来。

  (记者 兰建春 刘曾太)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