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贯彻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协同育人效能,应广大家长殷切期盼,7月11日,三台博强外国语学校组织学生赴北京、天津两地,开展了以“行走的课堂,成长的沃土”为主题的2025年夏令营研学实践活动。此行依托京津丰富的文化科技资源,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厚植文化自信、激荡报国豪情、提升综合素养,生动践行该校“弘德博学,志存高远,立德中华,问学世界”的育人理念,让成长在行走中绽放光彩。
凌晨三时,夜色未褪。三外学子精神抖擞,齐聚天安门广场,静候那庄严神圣的升旗时刻。当五星红旗随朝阳一同冉冉升起,猎猎红旗与金色晨曦交相辉映,澎湃在每一位学子心中的是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情,是要成长为红旗下更光辉一代的爱国情。
踏入故宫,红墙黄瓦相映,雕梁画栋生辉,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在导游的讲解中,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六百年的沧桑岁月隔空对话。初见红墙金瓦时的雀跃,聆听龙椅、御花园故事时的好奇,触摸斑驳砖墙时对历史脉搏的懵懂共鸣,让这座“殿宇之海”成为鲜活的历史课堂,传统文化的魅力浸润心。
名校之魂,不在光环,而在一代代人用学识与担当书写的“国之栋梁”范本。踏入清华大学,古朴建筑与现代设施交相辉映,林荫道上,聆听百年校史——从烽火中弦歌不辍的坚守,到新时代科创领域的突破,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为祖国而读书”的赤子之心。在这里,少年们读懂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分量,更立下了向学奋进的远大志向。
清华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专业陈教授与该校教师团队深度交流,围绕基础教育深耕、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及研学实践赋能成长等议题给予宝贵指导。随后,陈教授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为孩子们带来精彩分享,名校智慧点亮少年求知之路。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中华文明的不屈象征。攀登居庸关长城,对学子而言是一次意志的淬炼,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刻体悟。途中偶遇国际友人,三外学子用英语从容交流、合影留念,让这场文化探寻突破地域界限,升级为跨文化的对话,展现中国少年的自信风采。
走进圆明园,断壁残垣静默矗立,墙基的裂痕里嵌着焦黑的木屑,草丛中散落的玻璃碴诉说着过往。孩子们瞬间被历史的厚重击中,默默用镜头记录下眼前的景象——原来课本上的“掠夺”并非遥远的文字,而是真实发生的国殇。“残垣刻国殇,吾辈少年强”,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在心中激荡,化为砥砺前行的力量。
探访“鸟巢”与“水立方”,三外学子在行走中感悟大国工程的魅力。鸟巢的钢骨如中华民族的脊梁,挺拔坚韧;水立方的柔波似创新智慧的结晶,灵动深邃。双奥场馆不仅是建筑奇迹,更是民族精神的具象表达,让孩子们在科技与文化的碰撞中,坚定“科技强国”的信念。
走进国子监,古色古香的建筑中,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轮廓清晰浮现。孩子们在观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尊师重道”的千年传承,让求学之志与文化自信在历史的浸润中愈发坚定。
告别历史的厚重,学子们在天津的海滨卸下疲惫。脱鞋踩入清凉海水,追逐浪花、堆砌沙堡、捡拾贝壳,欢声笑语在海岸回荡。这场与大海的亲密接触,让孩子们在自然的怀抱中放松身心,感受祖国山河的壮阔之美。
怀着对蓝色星球的好奇,同学们走进被誉为“海上故宫”的国家海洋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与沉浸式展览设计,让孩子们不仅探索了海洋的奥秘,更在心中播下保护海洋环境的责任种子,让科学素养与环保意识同步生长。
站在大沽口炮台上,斑驳的墙体与锈迹斑斑的炮身,仿佛在低声诉说近代中国抵御外侮的悲壮历史。触摸炮身的凹凸,孩子们读懂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更明白了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让家国情怀在历史的回响中愈发厚重。
天津泰达航母主题公园内,学子们踏上基辅号航母、参观重庆号驱逐舰。钢铁巨舰与碧海蓝天交相辉映,成为最生动的国防课堂。触摸舰体、了解装备,少年们在历史与科技的交融中,感受大国重器的力量,强国强军的种子悄然在心中萌发。
行走中培根铸魂,研学中蓄力远航。这一站研学之旅汗水与收获交织,在行走中感受文化的丰富与厚重,历史的惊艳与沧桑,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祖国的磨难与强盛;开眼界、长知识,明方向、养志气;涵养协作、沟通、互助、谦让的品格。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夏令营研学实践,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生动课堂。这趟“行走的教育”,是学校在广阔天地间培根铸魂的鲜活实践——从大国工程的巍峨中,学子们体悟文化的厚重;在科技创新的前沿,他们点燃智慧的火花;在历史遗迹的静默中,他们坚定前行的信念。未来,三外学子将带着研学的收获,以更昂扬的姿态,在成长之路上勇毅前行,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田雨璐 梁洪 谢世怡 周蝶 文琪 黄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