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祖明远 任紫鑫 绵阳观察 郭超英
7月17日中午,记者抵达绵阳市涪城区丰谷镇。“你们问的是老粮库,还是新粮库?”在一位大爷的指引下,记者很快找到老粮库——曾经的丰谷粮站,如今它已被改造成一座民间文艺暨非遗技艺馆,名为绵州汇馆。
步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小小的展厅。墙上悬挂着一张巨大的丰谷镇地图,颜色与平常地图有些不同,走近一摸才发现是用布制成的。“这里展出的是拼布、毛笔、面塑、粮食画等涪城非遗作品,传承人的工作室在展厅里面。”绵州汇馆负责人罗松介绍,2024年,他们搬离城区的工作室来到乡下,成为新的丰谷人。
穿过展厅,是一个面积达上千平方米的院坝,旁边几间高大的粮仓已被巧妙改造为展馆。要知道,2024年4月前,这里还是丰谷粮站一处被废弃的粮库,当时粮仓顶棚垮塌,杂树丛生。
罗松和另外几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筹集了800万元资金后,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这里打造为一个非遗园区。“我们几个决定抱团取暖。”绵州面塑代表性传承人何云均说。
该计划得到涪城区相关部门的支持。在各方努力下,只用了5个月时间,废旧粮仓“变身”为民间文艺暨非遗技艺馆,成为全省首个民间文艺暨非遗技艺展览交流基地。这座馆建筑面积超2000平方米,设有3个工作室,多余的空间可用于办展和接待研学。该馆于2024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先后举办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绵阳分会场非遗精品展、涪江流域民间文艺暨非遗技艺艺术展等文化活动。
几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比邻而居,创意也在加速融合——准备用面塑制作川剧人物,而人物的盔甲服饰打算采用拼布工艺。这款还在研发中的文创产品,已收获诸多关注。
在馆内,有一块区域显得有些“异类”。“为啥这里种着玉米和蔬菜?”记者在参观时发现展馆后面藏着一小片农田。
“这里是我们技艺的源头。”何云均郑重地说。此前,这里种着小麦,5月收获后改种玉米。收获的麦穗作为粮食画的原料,麦子磨成面粉用来做面塑。“现在很多小朋友对这些技艺的来历一无所知。”
“我们参观艺术展时,常常觉得不过瘾,因为看到的只是作品本身,却看不到背后的创作功法。”罗松感慨道,“更无从了解一项技艺背后的动人故事。”为弥补这种缺憾,涪城区民间艺术家在北京办了一场非遗展。在展示涪城剪纸与农闲手工的关系时,他们用红纸剪出一棵棵植物,“栽种”在展馆地面上。
罗松说,下一步,他们准备在展馆里办一场农具展,展示传统农业中常用的犁、耙、锄头等工具。“我们所传承的技艺,不论是用粮食作画,还是面塑、布艺,都源自农业生产生活。乡村是我们技艺的源头,也是我们的根。”
(原载2025年7月22日《四川日报》)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