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绵阳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召开,将“培育壮大文旅市场主体”列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抓手,为这座兼具科技基因与人文底蕴的城市勾勒出文旅产业提质升级的清晰路径。
从政策精准滴灌到市场主体发力,一幅“大中小微”协同发展的文旅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记者 杨方彧
“我们正按全会要求健全梯度引育机制,重点做强市文旅集团,同步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局局长窦建磊介绍,通过整合李白故里、两弹城等核心资源,打造“诗歌朝圣+红色研学”精品线路,激活全域融合潜力。在环境提升方面,市文广旅局推动完善“快旅慢游”交通网络,打造智慧文旅平台,提升4A级以上景区数字化服务覆盖率,为游客提供优质体验,“我们将全力冲刺‘2027年规上文旅企业突破200家、旅游总花费达到1400亿元’目标,为绵阳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贡献文旅力量。”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茁壮成长的土壤。“我们把‘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到实处,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常态化开展文旅领域助企纾困活动。”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鼎说,在监管上,既对计量作弊、商标侵权等乱象“重拳出击”,又对轻微违法“包容审慎”,通过“双随机、一公开”融入“综合查一次”,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扰。这种“严管+厚爱”的模式,让华强方特(绵阳)这样的龙头企业能专注发展,其2024年营收达2.9亿元,成为行业标杆。
人才是文旅融合的核心动能。北川羌族自治县云珍羌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云珍带领团队将羌绣技艺与旅游场景结合,开发出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价值的文创产品,其创业历程正是“懂手艺到懂市场”转型的缩影。
闲置资源盘活成为文旅创新突破口。长虹虹苑剧场由旧厂房改造为集演艺、展览、商业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演出期间带动项目周边餐饮、住宿及产品销售额较平常平均提升约50%-60%,成为工业遗产活化标杆。126文化创意园将原电子九所老厂区转化为艺术聚集地,保留历史印记的同时,引入陶艺坊、独立书店等新业态,打造川西北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这类“工业锈带”向“文化秀场”的蝶变,正成为绵阳文旅新IP。
全会释放的政策红利正在加速转化为发展实效。各地各部门抢抓机遇,盐亭持续擦亮“嫘祖文化”品牌,加快推动嫘祖故里景区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北川入选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带动羌族非遗产品销售增长。从骨干企业引领到中小主体勃发,从政策保障到市场发力,绵阳正以全会精神为指引,让文旅市场主体“雁阵”振翅高飞,为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注入澎湃动能。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