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北川荞麦:舌尖上的羌乡密码
发稿时间:2025-07-13 08:20   来源: 绵阳日报

  □蒋晓东

  从绵阳来到北川县城,我一边流连禹王桥的神韵,体悟大禹的情怀,一边走进禹王桥对面的巴拿恰(羌语意为“做买卖的地方”),欣赏“羌风一街情”的羌风羌情,品尝羌族美食。北川的荞面凉粉、荞面面条,我此前尚未品尝过,成了此次打卡北川的首选。

  北川荞麦制作的美食,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与羌家人的生活习惯、生存环境和民间文化密不可分,与“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相得益彰。

  我喜欢吃辣。在巴拿恰“羌风一街情”的一个摊点上,我看见有客人吃着一碗像凉粉一样的食物,上面泼了红油,一打听,是荞面凉粉。只一瞬间,那红油让我的味蕾开放,再咂一下嘴巴,抿一下舌尖,感觉胃的空间越来越大,急需荞面凉粉补充我的辘辘饥肠。我赶紧吆喝:“老板,来一碗荞面凉粉!”

  等待凉粉的过程,同样是难得的味觉享受。从老板抓凉粉、加佐料的一系列动作中,我不仅嗅到了红油的香辣,还闻到了荞麦花的素香,以及荞麦面那略带“苦涩”的独特气息——那是大山的厚重,是荞麦扎根瘠土的韧劲,是人间烟火的生生不息。这“苦涩”带甜,让我欣喜。

  一碗荞面凉粉摆在了我的面前,它不怎么白,色彩带紫。红油、葱花、盐巴、蒜泥、香醋等调料铺在荞面凉粉上,我竟慢条斯理欣赏起来,不愿下箸。其实我没有欣赏出究竟来,只觉得荞面凉粉好看,像艺术品。我用筷子一根一根地吃,让舌尖触摸它跳动的灵魂。后来干脆端起碗,吃得一干二净。荞面凉粉在肚子里不断酝酿,诞生出了一句话:“荞面凉粉,既好看,又好香!”

  在北川茅坝街的“手工荞面馆”,我又品尝了荞面面条。荞面馆的王师傅凌晨4点就开始揉面、擀面,用他的话说:“让荞面叫醒北川的清晨。”这家荞面馆有红汤荞面、鸡汤荞面、豆花荞面等,品种丰富,客人自行添加的小料有高山野油菜、酸菜等10余种。王师傅制作的手工荞面,光滑细长,爽滑,入口后,劲道耐嚼,美味至极。而那留在碗底的红汤,凑近吸一下,香气从鼻孔转入体内,在胃里“打滚撒泼”,好一个“爽”字了得。我舍不得放弃汤汁,端起碗,几口就清零了。汤汁下肚,通体振奋激荡,这碗豆花荞面的美味,让我忍不住大喊:“再来一碗!”北川荞麦食品,可谓是“一麦香城”。

  北川全境皆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山高谷狭,河流密布,美不胜收。北川荞麦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上。荞麦在立秋后从土地里萌芽,到白露开花,再至寒露收获,不到三个月。荞麦谦逊,不喜繁华,开出的花洁白素雅,花朵也很小,但远远看去却十分漂亮,像下了雪一般;那股清新淡雅的香气,闻起来非常舒适。花的形态呈伞房状,每个苞片中有四五朵花,它以默默无闻的独特姿态,装点着北川朴拙而秀丽的山川,勾勒出大自然赋予的诗意。荞麦顶着风霜雪雨的肆虐,坚忍不拔,风骨凛然,委婉叙述着生命的坚强,像极了羌族人的精神内质。

  在北川县城,到处都有荞麦食品的馆子和摊点,令人目不暇接,丰富和传承着北川人的地域美食文化。在中国古代农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神农书》中,就有对荞麦的记载,可见荞麦已深入人心。据说,这里还有一个关于荞麦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叫乔麦的姑娘,这天上山干活,被外来的强盗围困,机灵的乔麦在山里躲了三天三夜,才回到村里。后来,乔麦姑娘躲藏的山林,长满了茂盛的苗,开出了很香的花,结出了饱满的颗粒。恰逢那年天干,庄稼颗粒无收,人们便将这颗粒吃了,靠它活了下来。人们将这无名果实取名为荞麦,以此感谢乔麦姑娘。

  荞麦,深深刻进了羌家人的骨子里。在北川乡村,他们常常食用荞面凉粉、荞面面条,每到年节、祭祀时,更是把其当成宝贝,作为食中上品。当然,他们同时还要用荞面制作其他美食。

  北川的白坭,弯弯曲曲的白坭沟直通北川最大河流湔江。一位李姓大娘在乡场上卖“碗碗”荞面。她说:“把碗碗荞面买回家,做凉粉、做面条都可以。想吃粗条的,就切粗一点,想吃细条的,就切细一点。用擦子刮,面粉条更细。调料按自己的口味放。”我毫不犹豫买了三碗,另外给我绵阳的朋友带了两碗。

  在北川的青片,小寨子沟的河水和正河的河水汇合于此,后汇入青片河直到湔江。青片街上,几乎每家馆子都有荞面凉粉和荞面面条。馆子里的餐桌稍显陈旧,吃的人却络绎不绝。老板说:“荞面还能做馍馍,在荞面粉里加一些调料,揉成馍馍的样子,直接炕就行了。”

  停留在北川白什的一处农家小院,我看见一个小伙子正在推磨,磨子很大,小伙子很用力,磨盘一圈一圈地转,荞麦面粉就顺着磨盘流了下来。他说:“其实用机器更方便,我爷爷说用磨子推出来的荞麦粉,巴嘴香。”在白什,也有用碓窝给荞麦脱壳的。硕大的羌石碓窝可装五六斤荞麦,木制的碓窝棒两米多长,油光发亮。捣碓窝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悠远悠长,仿佛是远古羌乡的回响。

  北川的片口,白草河淙淙流淌,汇入湔江。在片口,羌家人把炕好的荞面切成块状,包上凉拌好的萝卜丝、莴笋丝等,卷成长筒,当春卷吃。也有把荞面擀成圆形,包上北川腊肉馅、洋芋颗、腌菜、韭菜根、碎豆腐干,上蒸笼,做成包子吃。别说,那包子上的“旋儿”,像花朵一样精巧好看,极像专业做包子的厨师的杰作。

  北川的荞麦工艺,以独特的方式,撑起乡愁的温柔和人们的味蕾。荞麦是民间的,也是大众的;是远古的,也是现代的。它关乎民生,虽不及“天下粮仓”般丰饶,却承载着一方人的生计与滋味;用荞麦制作的美食,是“守艺人”坚守人类文明的结晶。北川的荞麦制作技艺在乡村开花,在县城绽放;北川的荞麦凉粉、荞麦面条,透着风霜的密码、大山的密码、河流的密码、羌家人的密码。北川,这云朵上的民族,底蕴深厚,生生不息。而由北川荞麦制作的荞麦凉粉和荞麦面条,已入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同时进入我苛刻的味觉排行榜。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