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阳新闻
诗咏桃源洞 心寄富乐山
解码卢雍笔下的绵州情怀
发稿时间:2025-11-02 08:20   来源: 绵阳日报

  □  记者  张登军

  对卢雍这个名字,熟悉明代历史的人或许并不陌生。他自入仕至去世,长期任职监察御史,巡按各地期间,敢于弹劾不法官员,对正直清廉者则倾力保护,以公正严明闻名于世。

  卢雍是苏州府吴县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 年),他考中进士,被授予河南道监察御史一职,正德十年(1515 年)奉命巡按直隶。明正德十二年(1517 年),四川地区动乱频发,卢雍于危难之际受命,以监察御史身份巡按四川道。面对当地接连发生的 “突发事件”,他秉持 “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的原则高效处置,赢得各方称道。

  公务之余,卢雍总爱寄情于所巡之地的山水之间,留下诸多题咏之作。他在巡按四川期间,与绵州结下了一段诗缘 —— 他曾数次登临富乐山,访幽探胜,并于桃源洞前写下这首《游桃源洞》。

  桃源洞曾是富乐山的一大知名景观,后因山体坍塌而关闭。这首《游桃源洞》,不仅是对绵州富乐山下桃源洞美景的细致描绘,更是一曲交织着历史沉思与个人感怀的深情咏叹。

  诗作以 “仙洞曾闻避暑来” 开篇,提及昔日曾有隐士在此避暑,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传说色彩与时间厚重感的空间。但 “曾闻” 的仙人洞早已成为过去,如今只剩 “青壁锁莓苔”—— 那些蔓延的青苔如同时间的锁钥,封存了过往的繁华盛景。“溪云欲雨晴岚湿,岩树无风爽气回” 一联,以细腻笔触捕捉山间特有的瞬息气象:欲雨还晴时湿润的云雾、无风却自显清凉的岩树,生动刻画出桃源洞清幽静谧的自然环境,读来如临其境。

  诗人的目光并未停留在眼前美景,当看到 “断碑横绝涧” 的景象时,一种深沉的悲悯之情油然而生,遂发出 “可堪逸字失高才” 的感叹。这既是对历史长河中,才华之士及其作品被岁月湮没的痛惜,也隐隐流露出对现实社会中人才不遇的感慨。眼前 “年年媚” 的宝花香草,与 “空余哀” 的 “陈迹野草” 形成鲜明对比 —— 自然景物永恒绚烂,而人间世事却如野草般荣枯交替,最终难免归于荒芜,字里行间满是历史的空寂感。

  诗作的下半首,诗人的情感从怀古转向个人抒怀。“洗耳溪流立晚风” 一句,看似写诗人立于溪边、迎着晚风效仿古人 “洗耳” 的姿态,实则暗藏深意,表达出他欲洗尽尘世喧嚣、追求高洁心境的向往。“似闻清哨落崆峒” 则以奇妙的幻觉,带出超然物外的意境,仿佛能听到来自崆峒山的清越哨音,洗荡人心。“重游且自陪骢马” 写诗人骑着青白色的骏马再次到访此地(“骢马” 为古代御史出行常用坐骑,亦暗合其监察御史身份);“旧事犹能问远公” 则借东晋高僧慧远(世称 “远公”)的典故,表达对智慧超脱与心灵安宁的追寻。

  诗作结尾,“胜地名圜空纪载,荒台断石半磨砣” 道出遗憾:如此名胜之地,虽在典籍中有记载,却只剩荒凉台基与磨损不清的残石;而 “归来枕席生烟雾,昨夜山灵有梦通” 则让全诗情感得以升华 —— 诗人归来后,梦中仿佛仍有山间云雾萦绕,更与山中神灵相通。这 “梦通山灵” 的描写,不仅赋予山水以灵性,更体现出诗人与这方山水在精神层面的深度融合与共鸣。

  在地方史志中,关于卢雍是否曾在绵州滞留,并无准确记载,但这首《游桃源洞》,却成为他数次到访此地并与绵州山水 “神交” 的有力证据。这首诗创作于他肩负平定动乱重任的巡按期间,诗中流露出的超脱之思与历史空无感,或许正是他在繁重政务与险峻时局之外,为自己寻觅的一方精神净土。

  明正德十六年(1521 年)正月,卢雍被提拔为四川按察司提学副使,遗憾的是,他尚未赴任便溘然长逝。这首《游桃源洞》,也因此成为他留给绵州的一首永恒山水绝响。数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透过这些凝练的诗行,仍能清晰感知到那位立于晚风溪畔、在历史陈迹与自然永恒间静静沉思的 “御史诗人” 形象。

  人物档案

  卢雍(1474—1521 年),字师邵,号古园,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 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著有《古园集》传世。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