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仙区汉仙桥社区举行急救知识培训
绵阳新闻讯 “婴儿被食物卡住该怎么急救?家人突发意外时如何科学应对?”10月 31日,游仙区汉仙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内,一场干货满满的急救知识培训正在进行。50余名居民围坐一堂,认真聆听专业讲解、观看实操演示,不时举手提问,现场互动氛围热烈。
“这样的活动太实用了,不仅丰富了生活,还学会了救命技能!”光彩苑小区居民任长秀笑着说,社区服务越来越贴心,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活动。
这样贴近民生的场景,正是绵阳市推进城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省级试点建设的生动缩影。据悉,全市首批6个试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正加快施工进度,预计11月上旬陆续进入试运行阶段,11月底前全面正式投用。建成后,每个中心将辐射周边2至5个社区,惠及居民及新就业群体超5万人,推动社区服务从“基本覆盖”向“优质供给”全面升级。
走进汉仙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健康小屋内医疗设备齐全,活动室里居民可开展文体活动,阅读区摆放着各类书籍,新就业群体驿站还配备了充电、饮水等便民设施,各功能区域布局合理、一应俱全。“中心划分政务服务区、新就业群体服务区、全龄段服务区三大板块,目前A区已投用,新就业群体服务区也启动试运营。”社区党委书记王兴关介绍,待近期C区全龄段服务区建成后,将进一步拓展工青妇等群体服务内容,真正实现“一站满足多元需求”。
作为以“一老一小”为重点服务对象,同时兼顾全年龄段居民需求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绵阳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整合了养老扶幼、托育托管、新就业群体服务、就业创业、教育培训、卫生健康等多项功能,构建起集成式、片区化的社区服务新载体。针对新就业群体,中心打造 “暖新驿站”“骑手港湾”等专属空间,解决他们休息、充电等实际需求;面向全龄居民,推出“老幼托管”“党员双报到”等服务场景,覆盖日常照料、志愿帮扶等多个领域,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
值得关注的是,各试点社区同步设立“慈善微基金”,结合社工站(室)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吸引专业社工力量和公益组织扎根社区,确保服务既可持续又有温度。同时,中心采用“免租+共建”模式,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养老机构等市场主体参与运营,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约300个,为居民提供更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
“目前首批6个省级试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已统筹整合社工、民政、教体、红十字会等多个领域的125个项目嵌入试点社区。” 绵阳市委社会工作部一科副科长唐东杰表示,各试点社区正加紧完成装修施工,保障11月上旬如期进入试运行。(记者 唐甜 蒋成林 文/图)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