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水系图腾的诗意解读——简评何晓李散文集《一个人的山河》
发稿时间:2025-07-13 08:20   来源: 绵阳日报

  □陆相华

  河流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是精神的寄托,她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文明的传承。何晓李《一个人的山河》的开篇《心中的河流》,其中有着这样的描写:两条小河沟是我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其中,左边那条沟水量小,名唤唐家沟,没什么鱼虾,再有就是一些古灵精怪的传说让人望而生畏,所以很少去沟里面,但上小学的路要从田坝里横穿这条沟;右边一条水流几乎没有断过,名为何家沟,家里有地在沟里面的沙坪,所以去沟里的时间多一些——沟两边都有地和田,庄稼是水稻和玉米或者麦。两条沟与我童年的交集,或多或少,但无论怎么看,都是我记忆中纯真的一部分。

  《心中的河流》是一篇充满诗性与哲思的散文,作者以“心中的河流”为核心意象,通过描绘故乡的刘家河、白龙江等河流,串联起作者的成长记忆。何家沟的水流可以直接进入我们的田地里,不需要抽水,自上而下,跟着水渠欢快小跑就行了。水流是庄稼的生命源和我们的生活源,沟水来自未名的山泉,泉眼在哪里?无从探知。沟口有个水库,浆砌石的高埂,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或更早,下有狭长的门洞却没有关过。发大水的时候,山洪摧枯拉朽,在水库前激荡,这父老乡亲一手砌筑起来的高埂始终岿然不动。

  《心中的河流》如一部水润的家族史诗,从唐家沟、何家沟的童年记忆,到白龙江的浊浪滔天,再到青藏高原的圣洁水源,三条河流的叙事构成了作者的“生命三叠”。那些在水库前激荡的山洪、龙王庙下的神秘水潭、白龙湖淹没的故乡麦田,既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胎记。

  其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结构比较清晰。全文以“河流”为核心意象,既是具体的自然存在,又是生命、记忆与文化的象征。从童年小沟到长江大河,河流的规模变化暗合人生历程的展开。第二就是通过双重叙事视角,将个人记忆升华为集体文化记忆。描写童年河流时充满细节,如“踩走石步子”“色彩斑斓的鱼群”,使用“白肚鱼”“红苕鱼”等方言称谓,保留原初体验的鲜活感。在追溯河流渊源时引入历史维度,如“沙洲古国”“都江古堰”。第三就是通感修辞:“阅读白龙江的波涛翻滚”将视觉动态转化为文字阅读体验;“翡翠绿从眼前奔腾而过”赋予江水宝石质感。结尾段“六瓣花”“崭新阳光”的意象群开放解读空间,避免直白说教。这种写作既延续了沈从文《边城》式的乡土抒情传统,又融合了现代生态散文的观察视角,在个人生命史与地理水系的叠印中,完成对“水与文明”关系的独特诠释。

  如果说《心中的河流》是作者童年或故乡的印记,那么《共赴苍山之约》则将镜头推向海拔3650米的生态修复现场,“山杏、紫穗槐、江孜沙棘”的植树名录恰似一首高原植物颂诗。作者以“50万株苗木”的具体数字,丈量着建设者们对雪域高原的深情。而在《放生细小的河流》中,放生仪式被赋予三重象征:儿童节的纯真、端午的文明基因、环境日的当代责任,“尖裸鲤,拉萨裂腹鱼”的科学命名与诗意描述形成奇妙共振。《情荐贺兰山》呈现了当代愚公的生态传奇。文中“红葡萄酒走向世界”的意象,恰似玛瑙般的生态结晶。辑末《与山河同在》将个人史融入山河变迁,“父亲是山,母亲是河”的宣言,完成从地理到精神的认祖归宗。白龙江传说与都江堰史实的交织,5·12地震后的集体记忆,最终升华为“长江之水天上来”的宇宙意识。

  如是!作者以水为墨,既书写着个体生命的液态记忆,也记录着民族生态意识的觉醒历程,在百转千回中抵达天人合一的诗意栖居。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