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诗遇绵州|高楼远目认江声——试读牛徽《登越王楼即事》
发稿时间:2025-07-11 10:19   来源: 绵阳新闻网

  人物名片

  牛徽,生卒年不详,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县)人。牛徽的名字,对不少人显得陌生,但在晚唐时期,他所在的家族却是声名显赫,按现在人的说法,他是妥妥的“官三代”。

  牛徽的爷爷牛僧孺,是唐穆宗、唐文宗时期的宰相。他的父亲牛蔚是唐太和九年(835)进士,官至尚书左仆射,叔伯牛丛曾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官至吏部尚书。牛徽本人也不差,在唐咸通八年(867)登进士第,先后“三佐诸侯府”,授殿中侍御史职务。回京入朝后任右补阙,后升任吏部员外郎。

  唐广明元年(880)十二月,黄巢起义军逼近长安,唐僖宗出逃入蜀,牛徽带着生病的父亲牛蔚到山南道躲避,抵达梁州。安顿好家人后,他从梁州出发一路风尘仆仆,前往成都向唐僖宗上奏告假,准备回家照顾父亲,从而让他与绵州有了交集。

  第一次到绵州时行程匆忙,牛徽没有停留直接去了成都。到成都后,他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但他拒绝了这一职务,请求回家照顾生病的父亲。征得同意后,牛徽踏上返程的路。

  

25.JPG

 

  再次路过绵州,想到已经完成了入蜀的目的,时间也还算宽松,牛徽放缓返乡的步伐,登上了当时绵州城的地标建筑越王楼。想起自己的仕途人生和家中父亲,他一时感慨万千,写下了《登越王楼即事》:

  《登越王楼即事》

  危楼送远目,信美奈乡情。

  转岸孤舟疾,衔山落照明。

  萧条看草色,惆怅认江声。

  谁会登临恨,从军白发生。

  ◆“危楼送远目,信美奈乡情”大意是,站在越王楼上极目远眺,景色虽美,却无法排解对故乡的思念。首联以美景与愁绪的反差,写出了诗人的无奈。

  ◆“转岸孤舟疾,衔山落照明”大意是,江岸转弯处,一叶孤舟飞快驶过,夕阳被山峦遮掩,天色渐暗。颔联以孤舟与落日对比,是诗人对时光流逝与人生漂泊的感慨。

  ◆“萧条看草色,惆怅认江声”大意是,四周的草木凋零,一片萧瑟,江水奔流的声音,听来让人心中苦闷。颈联以草木凋零与江水东流,再次感叹时光流逝的惆怅。

  ◆“谁会登临恨,从军白发生”大意是,谁能理解我登楼时的心情,多年从军生活让我满头白发。尾联以隐喻的笔法,表达对年华老去、功业未建的遗憾。

  这首诗是《全唐诗》《唐诗纪事》中收录牛徽的唯一诗作。诗文通过登上越王楼远眺的所见所感,抒发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也暗含对动荡时局的忧虑,全诗的意境苍凉,情感深沉。

  

W020250710500975007241.jpg

 

  有人曾认为,这首《登越王楼即事》是牛徽首过绵州时所写,但从情理上看,似乎说不过去,毕竟他还不知道自己回乡照顾父亲是否能得到批准。再者,从诗中“萧条看草色,惆怅认江声”的“认”字,可以确定这首诗写于返程途中。

  离开绵州后,牛徽返回梁州。不幸的是,当年他的父母去世,按当时的规制,他在梁州、汉水守孝。守孝期满后,朝廷征召他为中书舍人,但他当时身体有恙,到陈仓时“疾甚”。考虑到中书舍人职务的重要性,不能长期空缺,他主动请求担任闲职。

  黄巢起义军已经被朝廷镇压,唐光启元年(885),唐僖宗从成都返回长安。牛徽“从驾还京”,到陈仓(今陕西宝鸡)时病情加重,休养了一年多才康复,任命为判官。任命诏书下达后,牛徽称病推辞。第二年,他被任命为给事中,不久改任中书舍人,当年又改任刑部侍郎。天复初年,牛徽申请辞官,以刑部尚书致仕,回到樊川别墅,不久病逝,赠吏部尚书。

  (涪江观察记者 张登军/文 王勇/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