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泥铺古驿道两侧或中间有明显的凹痕,凹面光洁。
滥泥铺古驿道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
——编者按——
文物遗存是连接历史与未来,传承文明和智慧的宝贵财富。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和蜀道考古调查过程中,绵阳境内新发现一批文物遗存,其中包括摩崖造像、古遗址、碑刻等。即日起,本报推出“绵阳文物新发现”系列报道,分别探访这些新发现的文物遗存,讲述它们的岁月故事,探寻它们背后的“文化密码”。
在游仙区游仙街道芙蓉社区棺山梁,有一段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驿道,俗称滥泥铺古驿道。
滥泥铺是古绵州城至抗香铺之间一个重要的驿铺,因地处滥泥沟而得名,是古时人们出川北上的交通要道。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依附于滥泥铺而存在的那段古驿道,作为新发现的文物点被列入普查登记。
□记者 张登军 唐云峰 文/图
逐渐废弃的山间“大路坎”
从绵阳城区出发,过仙人桥经仙人路上仙建路,至百芳公墓附近,从一片农田中穿过,上左侧山梁,可见一山间小道,这就是滥泥铺古驿道的一段。
时值初夏,山林间时不时有凉风吹过,偶尔也有鸟鸣传来。小路沿山势向前蔓延,最初只能看到纯粹的泥土路面,沿途林木葱郁,前行约400米左右,路面上出现了零星的石板。
继续前行,不一刻就见到一段长约10米的石板路,但路面的石板并不规整,只是表面局部光滑。石板路时有时无,两侧偶尔能见到残损土坎或石条垒砌的“堡坎”,这就是古道的组成部分——拦马墙。
行至原朝阳厂附近路段,有一段长200米左右的石板路。石板长约1.8米左右,宽50余厘米,两侧或中间有明显的凹痕,凹面光洁。根据石板宽度推断,这段古驿道当初的宽度应在2米左右。
当地居民彭琼华说,这处山梁名为棺山梁,那段石板路人们俗称“大路坎”,小时候她和家人经常经过这条路,“那时候古道的石板是整整齐齐的”,随着交通的发展,这段古道逐渐废弃,很少有人经过,加之位置相对偏僻,这段古驿道幸运地留存下来。
连通绵州与中原的要道
《华阳国志》记载,秦灭巴蜀前,秦、蜀之间就有道路相通。到战国后期,随着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及军事需要,在原来小道的基础上进行修整形成大道,即今天所说的金牛道。
金牛道在古时属于官道,主要用于军政交通。明洪武帝朱元璋登基后,在国内广设驿站,其本意是“笼络强有力之人,使之肩挑背负,耗其精力,消其岁月,糊其口腹,使不敢为非”,滥泥铺古驿道上的石板,有可能是那个时期铺设的。明末崇祯初年,因财政吃紧,遂下令将全国三分之一的驿站裁撤,滥泥铺是否在裁撤之列,尚未发现史料记载。
为了避开剑门雄关之险,同时受战乱影响,明末至清康熙年间,川西官路在广元昭化改道,经阆中、三台到成都,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金牛道的交通压力,但也导致金牛道沿线经济的衰落。康熙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牛道再次成为出川的主要道路。
这条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道,曾是连通绵州与中原之间的主干道。
古驿道从成都出发,过德阳金山铺进入绵州境内。古绵州旧设金山驿、魏城驿,后金山驿裁改绵州驿。清乾隆时期,直隶绵州设19铺,连通东西南北,这19铺中就包括滥泥铺。
出绵州城往北方的第一个驿铺就是滥泥铺,“在州北十里,设铺司一名,铺兵三名”。而同治版《直隶绵州志》中,滥泥铺则名为滥泥沟。过滥泥铺后是抗香铺、蔡家桥铺、沉香铺、铜瓦铺、魏城驿,过宣化铺后进入梓潼、剑阁,到达广元驿后一路出川。
在老川陕公路没有修建之前,滥泥铺古驿道是人们出川北上中原、中原入绵州的交通要道。清代张邦伸在《云栈纪程》中,记录他于乾隆四十六年(1780年)到绵州时的线路中就写到了滥泥铺,说明在乾隆年间,滥泥铺就是古道上的驿铺。
滥泥铺古驿道现存石板,基本上都有明显的车辙,且表面光滑,其年代之久远以及这段道路在当时使用的频繁及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1937年2月,川陕公路全线开通,古驿道废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处偏僻的古驿道被湮没在山野之中,逐渐荒废。
丰富绵阳境内蜀道文化内涵
驿道,古时又称官道,是由官府投资并按统一标准修建的道路系统,一般可通达各县,是中国古代陆地交通主道,也是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
近年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川内古驿道普遍都避开了农田,均是沿着山坡或在半山腰上修建。此前在绵阳境内发现的其他类似古驿道,也遵循了这一规律,有的甚至修建在山崖之上。
在山坡上修建驿道,费工又费时,古人为何会舍易就难?市博物馆副馆长都云昆认为,古驿道修建避开农田而选择在山坡,说明古人在重视交通的同时,将农业生产也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尽量不占用农田。驿道的功能是“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选择在山坡修建驿道,还可以规避山洪对道路的损毁,确保交通安全。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游仙区文物部门经过实地调查后,将滥泥铺古驿道作为新增文物点进行普查登记,在古驿道旁悬挂“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牌子,以此加强对古驿道的保护,避免进一步损坏。
都云昆介绍,蜀道申遗正在推进,滥泥铺古驿道的发现,为蜀道申遗提供了又一实证。同时,绵阳自秦汉开始就是“剑门锁钥”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保存至今的滥泥铺古驿道,对研究古绵阳的交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丰富了绵阳境内的蜀道文化内涵。
编辑: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