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早上7时许,天光微亮,绵阳游仙区仙鹤镇种粮大户唐以全已经来到自家的小麦田坎上。他抚弄着黄白的麦穗,掐下一两簇,放手里揉揉,试探着小麦的离壳度,自言自语道,“快了,最多一周,这片田里的小麦就要抓紧收割了。”
朝阳露头,当阳光照在麦穗上,原本黄灿灿的庄稼仿佛镶了一圈金边。唐以全缓缓起身,望向身后近百亩育秧好的水稻,此刻,它们正奋力生长,待小麦收割之后,它们将立即接替,在这片土地铺展开新一轮的生机。
而这一片即将收获的田地里,种有800亩小麦,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小麦的品种来自于“绵阳造”——由绵阳市农科院培育的“明星产品”绵麦903。
这是唐以全种植绵麦903的第二年了。去年,在其他种植大户以及游仙区农业局的大力推荐下,他先种植了600亩绵麦903在地里。“种在地里,这叫试种,如果品种好,收益佳,我就再种植在田里。”唐以全介绍说,去年天旱,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地亩产能达到七八百斤,相较于别的品种,产量已经算不错的了。
而这不是唐以全第一次和“绵阳造”打交道了,在这之前,唐以全连续四年都种植了绵麦902,不论是绵麦902还是绵麦903,绵阳农科院培育的明星产品其在抗病性和丰产性上的表现都十分突出,这也让他省心不少。
眼下,尽管田里的小麦还未完全成熟,但位于仙鹤镇帽儿山的“高山麦场”已率先奏响丰收乐章。沉甸甸的麦穗压弯麦秆,伴随着四台收割机的轰鸣声,唐以全迎来了小麦丰收的“第一镰”。
现场,农机手们全神贯注地操控着收割机,在麦田中穿梭作业,收割、脱粒、除杂一气呵成。随着收割机拨禾轮的快速旋转,一片又一片成熟的小麦被尽数收入“囊”中,沉甸甸的麦穗摇身一变成为颗颗饱满的麦粒。
“这段时间,正是农忙之时,昨天我们就开始收割小麦,有了机械化收割机的加持,三天的时间就能把地里的600亩小麦割完。”唐以全告诉记者,“田里的小麦收获在即,每天一个变化,需要更加留心。”
为何田里的小麦晚熟一周左右?他解释道:“地里条件有限,水分不及田里充足,所以气温相对较高,这也致使小麦成熟越快,但地里小麦的亩产量不及田里的高。”
“全国种粮大户”“游仙区第四届劳动模范”“绵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四川好人”......今年已经73岁的唐以全有着众多荣誉加身,但他总说自己只是个“种粮食的人”。
从1992年至2025年,唐以全先后承包土地面积达到2000余亩,并带动周边30多户群众种粮,年生产粮食1800余吨,总产值达500余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发展规模化种植致富的典型,也成为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当被问及这些年,有没想过歇歇脚、外出旅游,唐以全直言:“哪有时间哦,有点时间我也只想往田坝里跑。”
在唐以全身上,始终透着一股对种粮的执着:当好“新农人”,守好“饭碗田”,种好“中国粮”。
看着山地麦田收割过半,一车车麦粒运往山下烘干房,他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等小麦收完入国库,山地马上播玉米,水田的秧苗也等着接茬。年复一年,我就守在这土地上……”
(梁霭彬 叶南君 涪江观察记者 周钰 唐韬 王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