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收播一体绘就沃野新“丰”景
——三台县宏梅家庭农场机械化收割现场直击
发稿时间:2025-05-15 09:08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风吹麦田千层浪,又到一年麦收时。铺展在绵州大地田野间的126万亩麦田逐渐染上了金黄,粗壮的秸秆挑着蓬鼓鼓的穗头,层次分明、集中成片、随风起舞,与四周错落有致的树林、民居、乡间小道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生态画卷。

  金石镇元山村叶家垭口山坡上的麦田3台联合收割机开镰收割

  农场主林红梅将玉米种子装进机仓

  □张辉 记者 李春梅 王何力 文/图

  风吹麦田千层浪,又到一年麦收时。铺展在绵州大地田野间的126万亩麦田逐渐染上了金黄,粗壮的秸秆挑着蓬鼓鼓的穗头,层次分明、集中成片、随风起舞,与四周错落有致的树林、民居、乡间小道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生态画卷。

  5月12日,三台县金石镇元山村叶家垭口山坡上的麦田,在阳光下泛着金浪,随着3台联合收割机轰鸣作响,宏梅家庭农场的小麦正式开镰收割。农场主林红梅头戴草帽,穿梭在田间指挥调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记者在收割现场看到,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在麦田里来回穿梭、有序收割,“吞”进沉甸甸的麦穗,“吐”出金灿灿的麦粒。不多时,麦田只留下短短的麦茬,成熟饱满的麦子装满机仓,收割机出粮口流水般将小麦装进了运粮车,再运往烘干车间。

  “今年小麦长势比去年好,亩产预计能突破700斤!”林红梅弯腰抓起一把麦粒向记者展示。她介绍,农场采用“秸秆还田+绿肥轮作”技术,配合无人机精准施肥,小麦颗粒饱满,品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一旁的农机手芮梓源正在检查即将上岗的播种机,他接过话茬说:“林姐要求收割损失率不超过2%,我们连田边地角都得‘颗粒归仓’。”

  收割现场,还有部分小麦被三轮车直接运往农场加工车间。“这些小麦大部分卖给粮库,留一部分我们自用酿酒。”林红梅指着厂房介绍,2020年起,农场构建“小麦—酿酒—酒糟养鸡—鸡粪肥田”的循环产业链,每年出栏土鸡几万只,去年仅白酒销售就增收5万元。

  “收完麦子就马上旋耕翻地,趁着土壤墒情,赶快播种玉米。”林红梅小跑着查看刚收割完的田块,几个农机手正麻利地撕开玉米种子袋装进机仓。随着旋播一体机下地,田野间立即呈现边收边播的机耕景观——前方收割机吐出的麦秸尚未落地,后方播种机已划出笔直的绿线。

  “前面收起走,后面播起走,这样小麦收完,玉米也就播种完了。”农机手杨辉擦着机油笑道。这种“无缝衔接”的作业模式,使农场土地的“双抢”周期压缩至15天,较传统方式效率提升3倍。

  田埂边,几名年轻人围着林红梅请教。“林姐教我们选种、防病,还共享农机设备。”90后返乡青年芮梓源最初从农场农机手干起,2021年,他在林红梅的带动下流转400亩地种粮,自己购买了三台农机加入了三台宏运农机专业合作社,如今已成技术骨干,年收入近30万元。

  宏梅家庭农场创新“家庭农场+机手+农户”模式,为机手提供月收入2000元并支持其流转土地自主发展,已带动7名90后返乡青年加入合作社。通过绿色标准化技术及精细化管理,实现产量效益双提升,示范带动金石镇20多个家庭农场及周边100多户小农户增产增收。

  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乘坐式打药机……记者看到,在金石镇宏梅家庭农场的农机库棚里,20多台(套)大型农机整齐列队,机身上“宏运农机合作社”的标识格外醒目。

  “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大家抱团发展才能抵御市场风险。”林红梅擦着汗向记者介绍:“我们合作社有100多个农机手,宏梅家庭农场有20多个农机手,这些‘铁牛’不仅服务着自家的农场,还要组团去湖南、湖北、云南等地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当地抢种抢收,农机服务收入逾400万元。”

  傍晚时分,烘干塔的指示灯在暮色中格外明亮。林红梅的手机不断响起订单提示音——农场开发酿造的粮食酒近日接到成都客商4000斤预订。这位从商海转战田埂的“新农人”望着麦田感慨:“农业是门大学问,但只要肯钻研、敢创新,土坷垃里也能刨出‘金疙瘩’!”

  记者了解到,宏梅家庭农场1600亩小麦今年预计总产达550吨,毛收入140万元,加上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全年粮食收入逾300万元。2019年,宏梅家庭农场升级为“省级示范农场”,林红梅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和四川省优秀职业农民及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林红梅的创业故事,正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热潮。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