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诗遇绵州|杜甫《海棕行》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
发稿时间:2025-04-25 09:48   来源: 涪江观察

  

W020250411544092925757.jpg

  人物名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唐乾元二年(759)入蜀,在严武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唐宝应元年送严武返京途中,因成都少尹兼侍御史徐知道叛乱被迫滞留绵州,后寓居梓州。唐大历三年(768)出蜀,有《杜工部集》传世。

  海棕行

  左绵公馆清江濆,海棕一株高入云。

  龙鳞犀甲相错落,苍棱白皮十抱文。

  自是众木乱纷纷,海棕焉知身出群。

  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识。

  唐宝应元年(762)七月,杜甫送严武返京,因成都少尹兼侍御史徐知道叛乱,他被迫寓居绵州,住在绵州驿馆,附近一株大树引起他的注意,遂写下了《海棕行》。

  《海棕行》首联“左绵公馆清江濆,海棕一株高入云”,字面意思是涪江畔的左绵公馆附近,有一株高耸入云的海棕树。

  诗中的“左绵”是绵州的代称,最早出现在左思的《蜀都赋》,“于东则左绵巴中,百濮所充”,得到历代文人的追捧,并在诗文中广泛引用。诗中的“左绵公馆”,是官府驿馆,遗址在今天的李杜祠附近,杜甫流寓绵州时就住在那里。

  《海棕行》中的“海棕”是什么树?唐代刘恂著《岭表录异》称之为波斯枣木,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波斯枣生波斯国,彼人呼为窟莽。晋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状》则记为海枣树,也有人称四川金果,泉州地区称为万年枣,番中名为苦鲁麻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万年枣“南番诸国皆有之,即杜甫所赋海棕也”。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当时的绵州与海外有了文化交流,这首诗也成为研究唐代绵州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之一。

  ◀诗中“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识”也值得深究。诗的字面意思是,将海棕树移栽到长安无法实现,只有经常到绵州的西域胡僧能认出这是什么树。这两句诗的背后,杜甫是想含蓄地表达自己仕途不顺、才华难施,无法进入政治中心,只有来自西域的方外之人,能够理解他的怀才不遇。

  ◀诗中的“西域胡僧”是指来自西域的僧人。西域胡僧是佛教传入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推动者,他们来绵州或路过绵州应该与佛教文化传播有关。在绵阳境内,保存了不少唐代时期与佛教有关的文物古迹,绵阳城区以碧水寺摩崖造像、西山玉女泉摩崖造像为代表。各县(市、区)也有隋唐时期的摩崖造像留存,游仙区魏城的北山院、石堂院等在考古界很有影响力,这些都是唐代绵州佛教文化的见证。

  ◀诗中的“时有”二字,说明来绵州的西域胡僧不少,来得还比较频繁。绵州人对此并不排斥,体现出开放、包容的心态,但也不排除有朝廷重视佛教背景的推动。杜甫的这次记录,成为研究唐代绵州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这也是杜甫《海棕行》作出的又一大贡献。

  (涪江观察记者 张登军)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