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闲话涪东二三里
发稿时间:2025-03-16 09:13   来源: 绵阳日报

  □蒋晓东(绵阳)

  常游绵阳涪江东岸,便知晓了“涪东二三里”的诸多故事。这片区域,隶属绵阳市游仙区。

  绵阳,古称涪县,亦名绵州,涪江穿境而过。往昔,涪江上无桥,唯有渡口。扬帆大木船为官船,于渡口处专门搭载官员、商家,运输物资;两头翘的小船是私船,可从江边任意地方下水,江水浅时作渡船,平时以打渔为生,遇风浪便立刻停靠岸边,甚至扛回家中。

  如今人们从西安到成都,大多途经绵阳,古人入蜀亦是如此。过去,因涪江阻隔,涪江以东若有战事,必成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此,涪东二三里留存了众多故事,见证着涪江东岸曾经的繁华与热闹。

  我游览的第一站是富乐山。它位于涪东约1公里,据宋代《方舆胜览》记载: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冬,昭烈帝刘备入蜀,刘璋相邀至此山。二人极目远眺,蜀地胜景尽收眼底,饮酒间兴致高昂,刘备不禁感叹:“富哉!今日之乐乎!”富乐山由此得名。

  富乐山又称东山,因地处涪江以东而得名,是绵阳城区著名的四座山(南山、西山、北山、富乐山)中海拔最高的,达601.3米,也被称作“旗山”。传说战乱时,人们在山上摇旗为当地百姓报信;也有说法称,兵家攻城掠地获胜后,会在山顶插旗庆贺。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在此设涪县,刘璋与刘备在富乐山相会,史称“涪城会”,这次会面在三国历史的进程中意义深远,是蜀汉政权建立前重要的政治互动。

  离开富乐山,前行50米,便来到富乐山西北处的李杜祠。李杜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其前身为左绵公馆、治平书院,文化底蕴深厚,是后人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而建。李白、杜甫曾在此留下诗词与足迹,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李杜祠庄严肃穆,寄托着后人对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无限敬仰。其占地面积8500余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八字形东津门坊、仙圣堂、问鱼舫、春酣亭、问津楼、巴西第一胜景照壁等。其中,仙圣堂、问鱼舫、东津门坊和照壁是清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建筑。“巴西第一胜景”照壁气势恢宏,是李杜祠的一大标志性景观。李杜祠是全国唯一一处将李白、杜甫合祀一祠的纪念地,在我国诗歌文化纪念建筑中独树一帜。置身其中,千年历史文化与诗仙文化弥漫流淌,让人沉浸在古人的诗意世界里,每个人都能在静谧氛围中品悟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愫。

  与李杜祠毗邻的沈家坝,北至开元场东端,背靠富乐山,面临涪江。民间流传,沈家坝原本地域宽广,因涪江多次泛滥,大片土地被冲毁,江流改道,才变成如今这般狭长模样。据说,沈家坝以前的区域在今涪江中心以西,距离现钟鼓楼不过300米。因其背靠富乐山,地势居高临下,前有宽敞坝子,战略位置重要,历史上战事频发。

  沈家坝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301年,巴氐人李特率起义军攻占涪县。此后,他侄儿李雄的成汉政权、氐人的前秦政权、鲜卑人的西魏、北周政权,都在绵阳地区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活动,虽然没有确凿资料表明都集中发生在沈家坝,但这片区域大概率也受到这些政权更迭的影响。如今,只能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去探寻当年的风云变幻。

  上世纪九十年代,沈家坝开始大力建设,这片长1.5公里、宽1公里的区域,被赞誉为“富乐山下一枝花”。经过多年发展,沈家坝已焕然一新,成为集居住、商业、休闲为一体的活力街区,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迁。

  开元场,距富乐山约1公里,北邻越王楼,西靠涪江,东靠芙蓉溪,南接沈家坝,有涪东第一集市之称,因场内有开元寺而得名。

  开元场在游仙区历史上地位独特,是游仙区历史上第一次建县设治的地方。据《汉书》记载,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设涪县时,治地就在今游仙区开元场,这里也是古绵州治地。富乐山的“涪城会”,从侧面印证了涪县治地位于开元场片区这一史实,为开元场的历史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与母亲还曾前往开元场猪市售卖生猪,到面粉厂兑换面条,那时人潮涌动、背篼挨背篼的热闹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如今的开元场,商贸繁荣,是融合交易、经营、生产、安居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集市。夜幕降临,“绵州开元夜市一条街”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唐代四大名楼”的越王楼,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不可错过的胜景。它位于北山(又称龟山)山麓,南邻开元场,西邻涪江,距富乐山1.5公里,建成于唐高宗显庆年间(公元656-661年),高29.4米,由时任绵州刺史的李贞督建并命名。越王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当时政治、文化的象征,见证了绵州在唐代的繁荣与发展。

  2001年至2013年,政府在旧址上复建越王楼。复建后的越王楼占地面积84.2亩,主楼高99米,共15层,采用唐式昂斗飞檐歇山式风格,屋盖琉璃瓦,配套建筑有廊、亭、阁、榭、台、广场、商场、园林等,将显著的唐式古韵与现代气息完美融合。越王楼屹立于涪东的北山山麓,足以证明这里及周边曾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凸显了涪江东岸在绵州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

  富乐山与越王楼隔芙蓉溪相望,两山对峙,形成天然的雄关隘口。芙蓉溪发源于梓潼、江油,贯穿游仙区全境,溪水从两山之间潺潺流过,最终汇入涪江。在芙蓉溪与涪江交汇处,曾有石砌堡坎,作为渡口使用。相传,刘璋迎接刘备时,便是乘坐官船前往涪江东岸。

  富乐山被誉为“绵州第一山”,景区顺应自然,山水相依,兼具观赏与游乐功能。漫步其间,移步换景,园中有园,既有皇家园林的大气磅礴,又不失江南山水园林的婉约秀丽。“芙蓉溪渡古,富乐山径幽”,这片曾经的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已成为“剑门蜀道”“金牛古道”上的璀璨明珠。为纪念刘备、刘璋东山相会及三国史实,富乐山风景区内塑造了众多三国人物故事像,如刘关张“桃园结义”、“五虎上将”、“蜀汉四英”等。这些塑像栩栩如生,生动逼真,不仅再现了古驿道上群雄逐鹿的历史场景,也充分展现了当今巴蜀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民间传说,刘备后来向涪江以西进兵时,南、西、北三面杀声震天,唯独东边一片宁静。只因刘备爱惜涪东的山水草木,不忍破坏这片美丽可爱的土地。这个传说为富乐山增添了一抹温情色彩,也反映了人们对刘备仁厚形象的美好期许。

  在富乐山北侧的芙蓉溪畔,修建了中华科学家公园和绵阳科技馆,还有仙人路、仙人桥等。这些新老景观相互映衬,既展现了绵阳深厚的历史底蕴,又体现了现代科技与文化的交融发展。

  如今,渡口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芙蓉溪、涪江的水依旧流淌。东方红大桥、富乐大桥、东津大桥等现代化桥梁如长虹卧波,横跨在江溪之上,摆渡过江已成为历史。曾经的隔江隔溪相望,如今已华丽转身为便捷的幸福相聚。正如刘备当年所言:“富哉!今日之乐乎!”

  绵阳涪东二三里,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土地,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