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绵州大小事
首个秋假“有滋有味”:满满含“娃”量 解锁新体验
发稿时间:2025-11-17 09:16   来源: 绵阳日报
  摘要:特色秋假,打破教室的围墙,让教育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自然生长。11月14日,北川175组家庭走进户外“课堂”,在丰收体验、民俗探索与亲子协作中,感受沉浸式陪伴的温情。

  精彩纷呈的亲子活动,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 记者 唐云峰 摄

  研学活动中,孩子们听老爷爷讲“三线精神”。 记者 陈元松 摄

  户外课堂

  亲子互动

  绵阳新闻网讯(北川融媒 记者 唐云峰)特色秋假,打破教室的围墙,让教育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自然生长。11月14日,北川175组家庭走进户外“课堂”,在丰收体验、民俗探索与亲子协作中,感受沉浸式陪伴的温情。

  在北川永昌镇新生广场,一场围绕“丰收文化”与“本土民俗”展开的亲子活动精彩纷呈,推车运粮、亲子拔河等协作游戏,不仅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更在汗水与欢笑中,让成长变得真实可感。

  “原本以为只是陪孩子玩,没想到被深深触动了。”学生家长曾一健的感慨道出许多家长的心声。当孩子牵着他的手共同完成任务时,那份信任让他反思:“我们总用补习班填满假期,这个秋假点醒我,把孩子还给自然、把沉浸式陪伴还给孩子,才是成长的关键。”

  活动现场,劳动的乐趣与文化的浸润无处不在。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自然馈赠,而“丰收勋章”颁发与大礼包领取环节,更让这份喜悦多了份成就感。“我和爸爸拿了第二名,这样的假期太有意义了!”学生王恩涛举着礼包欢呼。

  “这不是简单增加一个假期,而是教育场景的深度切换。”北川馨羌蕾实验幼儿园负责人黄璐表示,“最好的课堂不在四壁之内,而在山河大地与生活实践中。”

  “让孩子在民俗中悟文化,在协作中学成长。看到孩子们绽放的笑容、家长们真切的反思,我们更加坚定推进这项教育实践的意义。”教师田星深有感触地说。

  作为北川推出的特色秋假活动,本次活动将本土文化传承、劳动实践教育与亲子陪伴深度融合,打破了“重补习、轻实践”的传统假期模式,推动“行走的教育”理念落地生根,不仅搭建起亲子互动的新平台,更探索出一条“假期即课堂、生活即教育”的素质教育新路径。

  老幼相扶 温情共融

  绵阳新闻网讯(张筱苑 记者 彭紫薇 杨沐琪)今年首个秋假,当很多中小学生都趁着假期赴山水之约时,盐亭县永泰镇一群孩子却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用一场志愿服务,让这个秋假别样精彩。

  近日,永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暖意融融,孩子们手拿银杏叶和画笔,专注地创作心中的秋天。“你看这叶脉像不像老爷爷的皱纹?”10岁的贾依诺举着刚完成的手工作品《一叶知秋》,眼里闪着光,“来这儿做手工、帮老人,比在家看电视有意义多了!”

  实践站院子里,另一番景象同样动人。孩子们化身“小志愿者”,有的认真清扫落叶,有的轻声为老人讲故事,还有的陪老人们散步,这些平日里需要被照顾的孩子,用他们稚嫩的方式传递着温暖。12岁的马紫菡自豪地说,这是她第一次当志愿者,“看着爷爷们笑着说‘谢谢’,我觉得自己长大了,这一定是秋假作文里最好的素材!”

  暖心场景中,成人志愿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理发区里,理发师细致地为老人修剪头发;咨询台前,工作人员耐心解答养老政策疑问;健康角内,医护人员为老人测量血压、讲解养生知识……各项服务井然有序,与孩子们的忙碌身影构成一幅“老幼相扶、温情共融”的生动画面。

  “秋假不仅是休息的时光,更是孩子们成长的课堂。”永泰镇党建办工作人员张霞表示,在秋假组织这场活动,既精准对接了老人的生活服务需求,又让孩子们懂得了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让‘银发’与‘童心’温暖相拥,这样的假期很有意义。”

  触摸历史 亲近田园

  绵阳新闻网讯(记者 陈元松)参观“三线建设”老工业基地,聆听前辈创业故事;深入甘蔗种植园学画甘蔗、体验榨糖……首个秋假期间,江油市中小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工厂与田间,在学中玩、玩中学,度过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假期。

  11月15日,三合镇川矿社区联合向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童寻三线迹,薪火代代传”活动,组织同学们走进四川矿山机器厂,参观“三线建设”老工业基地。“我进厂时比你们大不了多少,当时工厂百废待兴,大家都住窝棚。”81岁的退休工人徐宽勋作为银发志愿者,现场绘声绘色地讲述建厂岁月,让孩子们的思绪穿越到“三线建设”的激情年代。

  孩子们抚摸着老旧厂房的砖墙,看着锈蚀的生产线,听完讲解纷纷驻足沉思。12岁的田子玲感慨:“老一辈的默默奉献,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

  川矿社区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旨在让孩子们传承艰苦奋斗的“三线精神”,让自力更生的品质在心中扎根。

  11月16日,青莲镇邀月村的甘蔗林里欢声笑语。孩子们在这里参与特色研学活动:听农业专家讲解甘蔗的营养价值,拿起画笔勾勒甘蔗形态,换上“工作服”体验砍甘蔗,然后扛着沉甸甸的甘蔗到加工点,见证古法熬制黄糖,学习传统手工艺。

  “书本里的知识,变成了亲手体验!”王沂澄小朋友举着刚榨好的甘蔗汁喜笑颜开。“这一‘行走的课堂’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中,读懂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结。”辅导老师刘函郗说。

  研学活动也为农户带来新思路。通过研学既带动了销售,同时,甘蔗作为研学载体吸引了众多游客,还能加工成手工黄糖,实现“一根甘蔗三重收益”。从工业遗址到田间地头,江油的秋假活动让孩子们在触摸历史、体验劳动中收获成长,也为乡村发展与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径。

编辑:李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