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尊企如春风 暖企如细雨 助企如沃土
看科技城新区民营经济的“成长密码”
四川它人科技有限公司车间
“订单排到了二季度,今年海外业务占比有望突破40%。”2月21日上午,在科技城新区企业——四川它人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梳理订单情况的总经理刘刚喜上眉梢。此时,智能化车间的工人们正忙着为即将交付的一批M2pro+商用清洁机器人做最后调试,这款搭载多线激光雷达的升级产品,即将发往海外。
距离不远的AI智能制造产业园内,四川通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中试生产线建设项目,也如火如荼地进行。该企业致力于AR光学眼镜模组核心原材料研制生产,是优质科技成果在新区转化的典型代表。
新产品加快交付、新项目加快建设、新场景不断落地,这些火热的场景,都是新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切片。经相关部门测算,2024年,新区民营经济贡献了71.6%的税收、59%的GDP、88%的城镇劳动就业、99%的企业主体数量,是推动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新区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民营经济,已然成为新区争做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排头兵、主力军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在新区蓬勃发展,究竟孕育着怎样的成长密码?
尊企氛围 让企业稳坐发展“C位”
新区民营经济的“成长密码”,首先要从尊企的氛围说起。
近年来,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大力营造全社会尊重企业、爱护企业、服务企业的浓厚氛围,以更优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在新区,企业不仅是经济的推动者,更是发展的主角。新区深刻认识到,要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首先要让企业站上发展的“舞台中央”。这从新区2025年“新春第一会”的一个细节,可窥见一斑——在新区2025年经济工作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上,企业家代表入场时,全场起立鼓掌,为企业家把仪式感“拉满”;会场外,还设置企业家荣誉墙,展示优秀民营企业家和优秀民营企业的风采。春节期间,这些荣誉墙还摆放在科技城人才公园最醒目的位置,供来往市民观看了解。
不仅如此,新区还设立“企业家日”,将每年12月30日定为属于企业家的节日,传递出新区让企业站上发展潮头的强烈信号。
尊企不只在“企业家日”,更落实到日常。新区通过常态化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优化营商环境面对面”专题会,成立民营企业服务先锋队和“满意在新区”服务专班等方式,与企业常态联络、密切交流,多渠道多维度收集企业诉求,建立健全涉企事务全流程闭环办理模式。“时时服务、事事热心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为企服务理念始终贯穿于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全过程。
尊企,甚至还落实到企业家和企业人才生活、工作的各个细节。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免除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新区为企业家及企业骨干人才在出行、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此外,高品质产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人才绿道、人才公园、人才驿站、人才公寓等系列配套设施的完善,也为企业家和人才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科技城人才公园企业家荣誉墙
暖企智慧 让企业无惧发展难题
如果说尊企让新区民营经济发展如沐春风,那么暖企则是让企业发展壮大的无声细雨。
围绕民营企业发展需求,新区推出一系列聚焦助企惠企的“政策套餐”,从金融支持、降本减负、稳岗就业、人才引育、科技创新等方面不断给予企业政策支持。同时,为让企业高效、顺畅、便捷地享受到这些政策红利,新区按照成熟一批、梳理一批、新增一批的原则,持续完善“免申即享”政策体系,扩大“免申即享”覆盖面,切实解决惠企政策落地难、兑现慢等问题,以政策落实为助力,持续提高企业受益比例,用“真金白银”让企业感受“真情实意”。
更重要的是,新区认识到,要真正帮助企业成长,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激励层面,还要直面企业全生命周期面临的各项难题。为此,新区打出一套暖企“组合拳”——成立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建强中试服务公共平台、公共实训基地,成立产业发展基金、中试基金,实施“先投后股”“中试保险”,开展“朋友圈”助企行动、“高企助跑”行动等一揽子涉及技术研发、资金支持、人才引育、市场拓展、成果转化等方方面面的创新举措应运而生。
一个生动的案例是,去年,一项金属3D打印技术欲转化落地,新区中试服务公共平台旋即介入,成功将其在新区转化落地,成立五八增材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因订单激增急需投产场地时,新区“全程代办”机制又迅速响应,多部门联合现场办公,20天便完成落地到进场装修,4000万元融资同步到位。
“项目在审批申报、项目建设、生产运营等过程中遇到任何难题,都能第一时间找到企业服务专员,立即能与相关职能部门对接沟通,第一时间排忧解难。”五八增材科技绵阳负责人陈大勇感慨道。
助企生态 让企业积蓄发展后劲
在尊企与暖企的基础上,新区更是致力于打造一片沃土,让民营经济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且后劲十足。
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绿色环保“四大创新产业”,新区全力推动产业集群成势。为此,新区一边加快产业载体建设,一边不断通过产业基金引育上下游企业,让产业发展形成“热带雨林式”的生态,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2024年,新区新建成产业载体约3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近300家;全年签约上海威固等优质项目33个,实现引资近120亿元。目前,新区已招引培育人工智能机器人关联企业50余家,获评“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四川省创新型产业集群”;数字经济产业规模突破百亿,聚集相关规上企业72家,9家新区企业进入2024四川数字经济企业百强;装备制造业加速向高端迈进,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等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领域;绿色环保产业串珠成链,“链主”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此外,新区还积极发展“空天地一体化”低空智慧城市系统,布局“低空经济”等产业新赛道,“城市出行与物流服务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项目”入选全国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
在培育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四大创新产业过程中,新区还探索出以“一个领军团队”“一个研究院所”“一个实训基地”“一个产业基金”“一个产业园区”为引领的“五个一”发展模式,为企业发展蓄势赋能。
为助力民营企业成长壮大,新区还构建完善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提供差异化支持。截至目前,新区已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余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2家。
在新区,企业享受着尊重与礼遇,政府扮演着解题者的角色,为企业提供精准而贴心的服务。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新区民营经济正孕育更加澎湃的新质生产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孙丽 文/图)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