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过年的灯火
发稿时间:2025-02-23 08:58   来源: 绵阳日报

  □宋恕(绵阳)

  老家平武过年,首先浮现在我眼前的,是挂在堂屋屋檐下的那一盏四四方方的红灯笼。腊月二十三小年时,那盏红灯笼便从尘封的角落里找出来,打扫干净,挂到堂屋前。夜幕降临,灯笼里面的油灯点燃,一团红晕落在堂屋门前的台阶上,平添了许多祥和的气氛。挂灯是过年的重要标志。家道殷实的人家自不必说,华堂精舍处处都要挂上火红的纱灯;一般寒素人家虽做不到这样,但也要挂上糊了红纸的方灯笼,点上几盏油灯,一家人烤着炭火围坐在灯下,亲亲热热地吃着零食,谈笑着守岁迎新春。过年的灯,透着的是家人的和乐和安详。每逢除夕,灯一直要亮到大年初一的早晨,也算是雷打不动的辞旧迎新仪式。家家户户都把红灯笼点亮,小县城因此有了一些温馨和生气。

  对于我来说,最难忘最值得回忆的,还是小时候过年几乎每个孩子手里都提着的那一只只纸灯笼。我有好多年没有见到这种手提灯笼了。在平武,“打灯笼”差不多就是过年的代名词。每年一进入腊月,尤其到了年根底下,在小县城的一条条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就可以看到卖灯笼的人挑着几十只灯笼拴系在一起,远远望去,就像一团彩云推拥着在移动。那一只只灯笼都是上好的竹绵纸做成的,外表薄薄地涂了一点桐油,显出淡黄的颜色,阳光照射上去,簇新透亮;有的还用彩笔简单地涂了几笔画:兰草、禽虫、小动物之类的,着实稚拙可爱。一只灯笼那时只值几角钱。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需求,所以卖灯笼的生意比十字街头卖对联的还好。

  孩子们天天盼过年。年还未到,就要提前把灯笼准备妥当。大多数人家都新买了灯笼,挂在墙上,很是显眼;孩子们看着它,心中的激动更是抑制不住。有些惜物节俭或条件差一点的人家,也要把去年用过的灯笼拿出来,擦擦洗洗或修补好。到了腊月二十四小年的晚上,天一黑,灯笼里点上蜡烛后,孩子们提着灯笼走家串户结伴游玩。但小年一般不是很热闹,到了除夕,天一黑,所有的灯笼都提出来了,每只灯笼都亮着一团红灿灿的光,远远就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活动如闹花灯、舞龙灯、舞狮子等等,其中都要有灯,可见中国春节民俗对灯之重视。每到龙灯拜年时,舞龙的队伍浩浩荡荡,前有彩旗牌灯,锣鼓开道,后有乐队、管事队。每到一户,以鞭炮相迎,有的邀吃拦门酒,俗称“邀座”。此时,龙灯、狮子均得表演一番,以示酬谢。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主人在家门口摆个案台,摆些果品、猪头之类,还有一条红绸带,叫挂红。一阵鞭炮后,领头人就说一些祝福的话,一祝早生贵子,二祝发家致富,三祝家庭和睦等等,都是押韵的四言八句,比较贴近实际,众人也一句一句跟着高声唱和,很是气派,然后,鼓打起来,锣敲起来,龙舞起来,让人目不暇接,彰显龙之吉祥。稍后,主人就将红绸带搭在龙头上或绕在龙珠上,最后照例是到屋内转绕一圈,图个吉利。这样的热闹场景才算真正过年,才体会到有年味。虽然那时物资贫乏,但这隆重的氛围让大家忘记了一切,只感觉此时此刻是那么的兴奋、快乐甚至是幸福,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失为一种宣泄和慰藉。这样的情景仿佛一页页风俗画,沉静在岁月的深处,成为一部厚厚的家乡历史的插图,也镌刻在我记忆的深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