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诗贵(平武)
那年除夕,我回到乡下过年,机缘巧合,遇上村里一群从外地打工归来的年轻人组织的新春联欢晚会。感动之余,我写下一首新诗《年味》,发表在网络平台和相关刊物上。没想到,这首小诗竟成了他们的莫大鼓舞。于是,他们决定将村里的新年夜联欢晚会延续下去,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良好的民族习俗传承并发扬。
为践行那年联欢晚会上的约定,次年大年三十,我毫不犹豫地再次回到乡下,参加村里的第二届新春联欢晚会。有了上一年的经验,这次晚会组织得更加出色,内容丰富新颖,形式精彩纷呈,参与人群也更为广泛。为筹备这场盛会,年轻的打工者们倾注了大量心血,早在大年夜来临前许多天就着手准备。首先是筹集资金,今年总投资超八千多元,比去年多出三千多,我也略尽绵薄之力,给予了一点赞助。接着是组织排练节目,村里的年轻人当仁不让地成为主角,小孩子和老人们也热情参与其中。最后是场地布置和物资筹备,准备了三只烤羊、十只土鸡,还有啤酒饮料、糖果礼品等,这着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他们还是出色地完成了。
来到晚会现场,不算宽敞的院坝里人声鼎沸,欢声笑语此起彼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幅醒目的标语:“木天村土皇坝组第二届新春联欢晚会”。熊熊篝火映红了村民们的笑脸,无数火星如同灵动的萤火虫,在山村的夜空翩翩起舞。两口大毛边锅升腾着热气腾腾的水雾,锅里煮着羊杂碎和鸡汤,香气扑鼻而来。院坝中央的篝火四周,铁架上烤着三只全羊,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年味,我不禁从心底发出感叹:好热闹的乡村啊!
这里是我参加教育工作的第一站,当时的村小学就在离此地两公里的村所在地,对我来说,这里算得上是人生的第二故乡。我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对这片土地满怀深情,眷恋不已。这是一个拥有三百多人的生产队(如今叫村组),在大集体年代,他们这个队每年上交国家的公粮最多,仅稻谷就达一万多斤,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年我教过的学生们如今早已成家立业,甚至儿孙满堂,岁月的痕迹悄然爬上他们的额头,可我们的师生情谊从未褪色,浓浓的乡愁也萦绕心间。在这大年夜欢乐的氛围里,我们一同追忆那段难忘的时光。
晚上八点整,主持人宣布晚会正式开始。担任主持的是村里的两位年轻人,那位身材高大的帅小伙在新疆一家公司上班,是晚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女主持人则是村里目前学历最高的博士生,专修水利设计专业,听说不久后还可能出国深造,堪称从这大山里飞出的金凤凰。真是后生可畏,我打心底里敬佩他们,为他们感到骄傲。在两位主持人真挚的祝福声中,联欢晚会缓缓拉开帷幕。
年轻的村党支部李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送上新春祝福,他表示会全力支持年轻人组织的这类活动,村委会也给予了赞助。他鼓励年轻人要团结一心,不忘初心,铭记乡愁,努力创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去开拓、去奋斗。李书记说道:“你们只有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财富,才能更好地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我坚信,有你们这样一批优秀的年轻人,土皇坝的明天定会更加美好。”随后,女博士主持人满怀深情地朗诵了我去年为他们创作的诗歌《年味》:“……年味是一个民族的习俗;年味是一个地方的习惯;年味是亲情友情的凝聚;是孝心与责任的浓缩。年味里有初心的延续,有希望的绽放……谁说我们年轻一代没有担当,眼中只有金钱,道德伦理沦陷,中华传统美德,要在我们身上完美体现……”
晚会节目全是队里年轻人自编自导的。独唱、小品、中小学生猜成语和谜语、中青年妇女表演的健身舞、民族歌舞等,无一不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现场气氛热烈,许多村民深受感染,自发上台参与表演,与大家一同分享这份难得的快乐。村民们一边欣赏节目,一边饮用着热气腾腾的饮料和啤酒,脸上洋溢着脱贫致富后的幸福笑容,满心都是快乐与感恩。此刻,我又看到了去年那感人的一幕:几位年轻人在主持人小王的带领下,来到院坝中间的篝火旁,手持大勺,盛满一碗碗香喷喷的鸡汤、羊杂汤,亲手送到老年人和父辈们手中。村里刚退休的女老师也积极加入服务队伍。旁边一位老人对我说:“过去的大年夜,村里的年轻人都在打牌,通宵达旦,既伤身体又输钱,第二天就睡大觉,大人也管不住。你瞧如今这些年轻人,真是大变样了,我们打心眼里高兴!”我想,这位前辈朴实的话语,不仅道出了村里长辈们的心声,也代表了所有家长的期望。
联欢晚会在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时落下帷幕,沉浸在这别具一格的大年夜欢歌笑语中的人们,仍觉意犹未尽。随着又一个盛世新春的到来,村庄里家家户户燃起鞭炮,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在夜空回荡,缤纷五彩的烟花在天际绚烂绽放。新的一年,新的旅程,新的生活,预示着新的希望。我知道,再过几天,村里的后生们又将告别养育他们的父老乡亲,告别家乡的山水,肩负着重托与使命,带着祝福和希望,踏上外出打工、求学和人生奋斗的道路。我在心里默默祝福:土皇坝的后生们,加油吧,明年的大年夜,我们再相聚!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