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两弹一星”精神
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全过程
□韩晓娟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强调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新时代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
将“两弹一星”精神系统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对于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01
深刻把握“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时代价值
这是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的战略举措。“两弹一星”的辉煌事业,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无数科技工作者和干部职工胸怀祖国、默默奉献创造的奇迹。其背后彰显的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当前,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尖锐。将这部鲜活的党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各环节,用前辈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感人事迹教育引导青少年,有助于他们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热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这是培育创新人才队伍的必然要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成章,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地位。“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本身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奋斗史。它深刻揭示了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身奋斗突破。将这种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特别是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奋发有为,对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造就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和大国工匠,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这是凝聚团结奋斗伟力的有效途径。“大力协同”是“两弹一星”成功的重要法宝。这项宏大工程涉及众多机构、大量人员,需要全国上下通力合作。这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面临的风险挑战日益增多,更加需要弘扬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教育引导,使广大学生深刻理解集体主义的价值,学会在协作中成就事业、在奉献中实现价值,能够为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02
积极探索“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推动“两弹一星”精神入脑入心,必须遵循大中小学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构建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的一体化实践路径。
要注重内容上的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避免简单重复和“一刀切”,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科学设计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小学阶段侧重故事性启蒙,通过讲述科学家的爱国故事,激发崇敬之情;中学阶段侧重知识性关联,结合物理、化学、历史等课程,理解事业的艰辛与伟大,培养科学兴趣和家国情怀;大学阶段侧重思辨性探究和价值性引领,引导青年学生深入探讨其精神内核、时代意义与自身专业选择、人生规划的关联,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
要注重形式上的守正创新与沉浸体验。既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创新教学方法,也要善于开辟“第二课堂”。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教学场景,提升学习体验。更要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组织学生前往相关历史纪念场馆、现代科技场馆、科研院所实地研学,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精神的震撼与力量,实现从知识灌输到情感共鸣再到价值认同的升华。
要注重机制上的协同联动与资源整合。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是教育系统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应建立“大学-中学-小学”纵向衔接机制和“学校-家庭-社会-场馆”横向协同机制。特别是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向基础教育辐射,鼓励科学家、工程师走进中小学课堂。同时,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好本地相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故事等特色资源,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教育教学内容,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确保“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系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